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5-12-20
  

  • 全选
    |
    论著
  • 王双坤;戴建平;程 华
    . 2005, 16(12): 661-6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放射性脑损伤MRI与MRS表现,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总结15例放射性脑损伤病例MRI表现(均经病理/随访证实),观察并比较病变部位、范围、增强表现及MRS分析结果。结果:本组病例放射性脑损伤病灶主要位于颞叶、脑干及小脑照射野白质内,多呈不规则花环样或结节样强化。3例MRS均显示Cho及NAA下降。放射性脑损伤MRI特点:有明确放疗史,神经系统症状于放疗后一定时期出现,定位与放射野吻合,多位于白质;无恶液质表现;有水肿及占位效应,MRS分析结果符合。结论:根据磁共振影像表现及MRS结果,结合放疗病史,可诊断多数放射性脑损伤;但不典型者仍应与肿瘤复发及脓肿等鉴别。
  • 文 利;张 冬;王文献;邹利光;张哉根;戴书华
    . 2005, 16(12): 664-6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GFAP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6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肿瘤GFAP。对照GFAP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CT密度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程度及增强程度与GFAP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GFAP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增强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GFAP表达强弱。
  • 任伯绪
    . 2005, 16(12): 667-6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病例资料。结果:肿瘤边缘多不规则(11/14),T1WI呈等、低信号9例,呈等、高信号2例,较均匀信号3例;T2WI呈不均匀信号12例,呈较均匀信号2例;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需注意和良性脑膜瘤鉴别。
  • 朱文敏;黄健男;张学辉
    . 2005, 16(12): 669-6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引导下,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CD为14例手术患者经颞窗检测,观察在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双侧ACA,MCA和PCD的血流速度变化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通过DSA,MATAS和TCD检测发现9例患者(9/14,64.3%)Willis环代偿能力不良,在接受颈动脉压迫训练4~6周后,TCD检测其开放状态和大脑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侧ACA、MCA、PCA血流速度接近于阻断前水平,A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首次训练与训练之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分别为P<0.004和P<0.03,而训练前与训练结束后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已符合颈动脉切除术要求。结论:TCD是一种无创伤、重复性好、安全可靠、易被接受的脑血流监测评估手段,对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尤为重要,TCD能否完全取代DSA还需进一步探讨。
  • 区文超;鲁树坤;修建成;谢晋国;查道刚;宾建平;刘伊丽
    . 2005, 16(12): 672-6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以白蛋白微泡作对照,比较自制脂质微泡的心脏显影效果。方法:以胆固醇、卵磷脂为原料声振制备脂质微泡。以东冠注射液和全氟显作比较,评价自制脂质微泡左室及心肌的显影效果。经股静脉弹丸注射不同剂量的3种造影剂,剂量设置为:极高(0.225ml/kg)、高(0.15ml/kg)、中(0.1ml/kg)、低(0.05ml/kg)、极低(0.025ml/kg),全氟显只设极低剂量组。比较造影前后左室腔显影等级、显影时间、左室内膜边界增强节段数及心肌显影情况。结果:脂质微泡在极低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右室显影好,但左室显影较淡;中等剂量组的显影效果与全氟显极低剂量组及东冠注射液极高剂量组相似,但显影时间仍较全氟显短。脂质微泡心肌显影只在极高剂量组较明显。结论:以胆固醇、卵磷脂为主要成分的脂质壳含气微球能实现左室及心肌显影,有望开发出新一代的心肌声学造影剂。自制脂质微泡显影效果优于东冠注射液,但逊色于全氟显。
  • 任大卫;刘兆玉;吴振华;郭启勇
    . 2005, 16(12): 675-6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CT造影及VR重建技术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借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介入方法,并预测单纯肝动脉栓塞术(HAE)的远期疗效。材料与方法: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共2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行CTA、CTAP及常规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血管。结果:本研究26个病灶均见肝动脉分支进入肿瘤内;所有病灶均无门静脉分支进入瘤体的直接证据。VR重建与DSA图像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三维重建对HAE选择靶血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重建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以推测单纯HAE的远期疗效。
  • 杨亚汝;张贵祥;姜露莹;李玉洁;赵京龙
    . 2005, 16(12): 678-6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微小肝癌的CT、超声诊断特征与其病理基础。方法:实验组由12只肝脏内含直径≤10mm单一肿瘤结节的新西兰大白兔组成。应用超声仪及螺旋CT对实验兔接种区在不同时间进行监测,取出荷瘤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超声检查:2只病灶中央发现血流信号,12只病灶的非中心区发现丰富血流信号。CT检查:平扫12只病灶中8只为低密度,4只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12只病灶都明显强化,肿瘤中央部强化不均匀。门脉期病灶非中心部强化减退,病灶中央部强化减退更明显。肝实质期,病灶强化消退,呈低密度病灶。结论:超声、CT可发现微小肝癌的异常表现,表现形式取决于肿瘤内部的组织成分、细胞排列方式。增强特点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取决于肿瘤中心及周边的血管数目。
  • 病例报告
  • 侯传举;刘剑立;邓东安;朱鲜阳
    . 2005, 16(12): 681-6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傅剑雄;征 锦;陈明祥;陈文新
    . 2005, 16(12): 682-6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影像特点,评价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初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先行常规腹部CT扫描(层厚10mm)后,于感兴趣区再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层厚3.75~5mm),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本组全部47例,单纯水肿型19例,重症坏死型28例。常规平扫显示胰腺水肿44例,动态增强扫描显示2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坏死,6例检出局灶性出血;胰周液体聚集(积液)32例;假性囊肿3例,脓肿2例;伴胆石症15例,胆囊肿大或胆囊壁增厚22例;胆总管扩张12例,胰管扩张5例;胸腔积液11例。结论: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能早期区别正常胰腺与坏死,判断胰周炎性病变及积液,提示早期局部并发症,指导临床分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任振东;徐荣天;王 欣;王 琦;卢 涛;赵 宇
    . 2005, 16(12): 685-6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充气大肠螺旋CT扫描(AES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内窥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病人,术前经肠道准备后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术前Duke分期,然后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AES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100%;对大肠癌Duke分期的准确率为80%(36/45),较普通CT扫描50%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结论:AES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很有价值,尤其对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更为准确,是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很有价值的方法。
  • 马万辉;王 斌;张 毅;刘先军;范承林
    . 2005, 16(12): 688-6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成人肠套叠,对其CT表现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12例均为继发性,共有12处原发病变,其中脂肪瘤2例,淋巴瘤1例,腺瘤性息肉3例,结肠癌2例,憩室1例,血管瘤1例,慢性阑尾炎1例,平滑肌瘤1例。套叠类型:小肠套叠型5例,回回结肠型1例,回结肠型3例,结结肠型3例。12例成人肠套叠,均在套叠部发现肿块状改变,头体部呈分层状靶形肿块改变4例,肾形肿块8例,不规则肿块改变5例。套叠尾部彗星尾征改变8例。结论:成人肠套叠有特征性的CT征象,螺旋CT检查可提高成人肠套叠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高 煜;张忠祥;冯 云;张玉珍;王秋燕;李玉华;朱 铭
    . 2005, 16(12): 691-6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扫描对肾脏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肾脏MR动态扫描,所得正常的肾脏MR时间-密度曲线即MR肾图与标准的正常同位素肾图进行对照。对20例肾脏疾病患者分别进行肾脏动态MR检查及同位素检查,所得的MR肾图与同位素肾图进行对照。MR扫描前病人口服500ml水以补充水分,并排空膀胱减少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扫描步骤为先进行横断面SE序列的T1W、T2W扫描。进行MR肾图检查的动态扫描序列为快速扰相位低反转角梯度回波(SPGR)序列,造影剂为轧喷替葡甲胺(Gd-DTPA),0.1mmol/kg。将整个肾脏作为感兴趣区(ROI),得到肾脏的时间-密度曲线。结果:MR肾图与同位素肾图类似。结论:肾脏磁共振动态扫描能产生类似与同位素肾图的MR肾图,对判断肾功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秦民益;郭宏骞;周科峰;刘俊峰;朱 斌;季桂珍;冯 骏;邱君斓;燕 翔
    . 2005, 16(12): 694-6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在16排螺旋CT进行26例泌尿系的增强扫描时,增加一个延迟扫描系列,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尿路的三维重建成像。逐例回顾观察,并分析成像的质量。结果:三维重建的影像立体感强,能反映尿路的全貌和解剖的走行方向。重建成像的质量与延迟扫描的时间关系密切,30min的成像满意率为92%,达到了较高的比例。结论:泌尿系螺旋CT三维重建(CTU)的清晰影像,能反映人体内部器官的真实解剖图形和肾功能的代谢,可以取代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IVP)。
  • 陈 颖;冷久成;王 兵
    . 2005, 16(12): 696-6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行单侧股动脉插管双侧髂内动脉及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造影以了解肿瘤血供后,使用PVA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并随访3~30个月(平均18个月),用B超、CT或MRI检查观察疗效。结果:36例右股动脉穿刺操作全部成功,子宫肌瘤动脉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明显增粗、迂曲、分支增多、子宫增大、肿瘤染色明显。栓塞后肌瘤染色灶明显消失,子宫肌瘤缩小率49.1%~92.6%。结论:PVA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痛苦小且近期疗效优良。
  • 张新玲;黄冬梅;郑荣琴;尹玉竹;杨丽新
    . 2005, 16(12): 699-7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新型造影剂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声学造影对输卵管阻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不孕症妇女93例,采用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为造影剂,行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输卵管声学造影术,其中30例行腹腔镜检查。结果:双侧输卵管通畅39例,部分通畅35例,输卵管阻塞19例。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88.9%。结论: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声学造影可作为一种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有效方法。

  • 关 怀;李小薇;唐慧君
    . 2005, 16(12): 701-7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变化对估计脐带绕颈胎儿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03年1~9月足月妊娠妇女46例,其中观察组34例,均为脐带绕颈1周并经阴道分娩。结合胎儿预后将观察组分为胎窘组(10例)和正常组(24例)。对照组12例,为随机选择的同期正常妊娠并顺产的妇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全部孕妇于临产前和活跃早期检测胎儿脐动脉阻力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①临产前胎儿UA血流S?蛐D、RI、PI值,胎窘组、正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活跃早期宫缩期和间歇期,胎儿UA血流S?蛐D、RI、PI值,胎窘组、正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产前及活跃早期监测脐动脉血流变化不是预测脐带绕颈胎儿不良预后的理想方法。
  • 吴文泽;向燕萍;周文辉;刘沛武;袁 璐;易长虹;杜新华
    . 2005, 16(12): 704-7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颌骨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颌骨骨肉瘤的X线平片、CT表现。结果:颌骨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肿瘤钙化。X线平片诊断最佳,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颌骨骨肉瘤影像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定性不难。
  • 病例报告
  • 孟庆贵
    . 2005, 16(12): 706-7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李勇刚;王仁法;张景峰;陈少容;张 伶;邹明丽;夏黎明;王承缘
    . 2005, 16(12): 707-7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兔正常肌肉及VX2软组织肿瘤的1H-MRS特点,探讨1H-MRS用于诊断软组织肿瘤的价值及可行性。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大腿近段肌肉内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2ml,制成肿瘤模型。分别于接种前及接种后第40天行正常大腿肌肉及肿瘤MRI和1H-MRS成像。观察正常肌肉与VX2肿瘤组织1H-MRS表现,在工作站上测量Cho/Cr及Lipid/Cr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兔正常肌肉及VX2肿瘤1H-MRS可见Cho峰、Cr峰及Lipid峰。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VX2肿瘤组织Cho峰明显增高,Lipid峰降低。肿瘤组织与正常肌肉Cho/Cr及Lipid/Cr比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兔VX2软组织肿瘤与正常肌肉1H-MRS表现明显不同,1H-MRS有望用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
  • 陈兴灿;潘永清;刘 淼;许文根
    . 2005, 16(12): 710-7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认识正常膝关节半月板低场MRI表现并提高对损伤半月板诊断的正确率。方法:20例正常膝关节按年龄分成5组,观察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信号并测量其厚度。根据正常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低场MRI征象,结合本组41例半月板MRI和关节镜检查的对照研究,参照Stoller半月板退变和损伤的MRI分级标准,拟订了损伤半月板低场MRI诊断标准,即半月板退变、半月板单纯撕裂和复杂撕裂,统计学采用t检验。结果:低场MRI显示正常半月板内线条状高信号,不延伸至关节面或游离缘,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厚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低场MRI对损伤半月板诊断的正确率为92.68%(38/41)。结论:拟订的半月板损伤低场MRI诊断标准具有简明、扼要、实用性强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述
  • 李雪娜;李亚明
    . 2005, 16(12): 713-7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肿瘤;肿瘤分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论著摘要
  • 张丽芳;何 茜;李亚敏
    . 2005, 16(12): 716-7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兆福;戴世鹏;代景儒;代丽茹
    . 2005, 16(12): 717-7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马 林
    . 2005, 16(12): 719-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