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病例报告
    杨 志;王秉恒;丁卫东
    . 2007, 18(4): 268-268.
    摘要 (3582) PDF全文 (6201)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赵夏夏;胡桂芳;侯晓斌;付晓燕
    . 2003, 14(1): 65-66.
    摘要 (2514) PDF全文 (3028)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于 韬;罗娅红;邱 岩
    . 2004, 15(10): 573-577.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判定进展期胃癌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上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进展期胃癌的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螺旋CT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依据癌肿对应局部浆膜面征象、脂肪间隙征象、癌肿局部突出征象判定癌肿穿透浆膜的准确度分别为82.14%,60.71%和55.36%。动脉期癌肿线状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团块状强化的穿透浆膜率分别为7.14%,52.17%和89.47%。静脉期癌肿线状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团块状强化的穿透浆膜率分别为7.14%,53.85%和93.75%。螺旋CT增强扫描判定胰腺、横结肠及其系膜、脾受累的准确度分别为87.5%,87.5%和92.86%。支持以直径9mm作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直径标准(P<0.05)。多种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进展期胃癌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指导手术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魏道芹;周茂义;赵兴圣;张东雯;岳奎涛;邵伟光;李丽新;刘 静;杨春波
    . 2007, 18(8): 569-571.
    摘要 (2677) PDF全文 (199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 病例报告
    柳莉莎;冷晓玲
    . 2007, 18(8): 578-578.
    摘要 (2452) PDF全文 (1934)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智永超
    . 2003, 14(1): 72-73.
    摘要 (2438) PDF全文 (1865)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周长友;张玉忠
    . 2003, 14(3): 211-212.
    摘要 (2963) PDF全文 (1819)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乙 芳;龚新环
    . 2007, 18(7): 471-472.
    摘要 (2992) PDF全文 (180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测,从1161例颈椎病中筛选出113例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对变异侧内径和血流参数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椎动脉走行变异其变异侧椎动脉超声表现为:管径较窄,PI和RI较高,流速较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是一种理想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 论著摘要
    任 艳;高振龙;陈 谅
    . 2003, 14(3): 205-206.
    摘要 (2633) PDF全文 (1780)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赵绘萍;蒋高民;徐士田
    . 2007, 18(8): 607-608.
    摘要 (2372) PDF全文 (1773)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高琳琳;安秀丽
    . 2003, 14(4): 230-230.
    摘要 (2316) PDF全文 (1762)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陈平有;仇俊华;陈海波;周选民;徐 霖
    . 2007, 18(7): 482-484.
    摘要 (2735) PDF全文 (17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检查9例,CT检查4例,MRI检查5例。结果:12例患者共有12个病灶。全部病例均有关节肿胀,3例有钙化。关节间隙7例正常,1例增宽,4例狭窄;关节骨质侵蚀破坏5例,周围均见硬化缘。CT检查的4例PVNS全部为弥漫型,均可见关节腔积液。MRI检查的5例中弥漫型4例,均见关节腔积液及不规则增厚的低信号滑膜;局灶型1例,表现为单发性肿块伴关节腔积液。结论:PVNS的MRI表现较X线平片、CT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钙化不宜作为否定PVNS的依据。
  • 论著
    吕瑾玉;尹家保;周 芳;陈 明
    . 2003, 14(5): 342-343.
    摘要 (1606) PDF全文 (172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探讨经阴道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1998年11月1日~2002年1月1日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共92例,经阴道超声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征。结果:二维图像上均呈特征性改变;CDFI示子宫肌瘤周边血流丰富,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为0.58±0.16,子宫腺肌瘤周边血流信号稀少,RI为0.74±0.07;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腺肌症符合率分别是93.1%,76.4%。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
  • 论著摘要
    罗 慧;吴 瑛;王慧芳;佘志红;徐金锋;宋 红
    . 2003, 14(4): 295-296.
    摘要 (1601) PDF全文 (1693)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周和清;杨 蓓;秦艳玲;朱 莉
    . 2007, 18(4): 303-304.
    摘要 (2495) PDF全文 (1652)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陈昆涛;何健垣;郭瑞珍
    . 2007, 18(8): 591-593.
    摘要 (1745) PDF全文 (163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化疗栓塞治疗前后CT灌注特征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注射法将VX2瘤块接种于兔肝左叶。种植14天后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化疗栓塞组(n=30)。分别对两组动物作CT灌注成像检查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MVD、VEGF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灌注参数与MVD及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化疗栓塞治疗组灌注参数、MVD及VEGF表达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CT灌注成像特征可间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判断化疗栓塞的效果。
  • 病例报告
    靖立新;黄 崎;李 波
    . 2003, 14(5): 315-315.
    摘要 (2390) PDF全文 (1634)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吴 越;张雪林;杨本强;关长群;刘文源
    . 2007, 18(7): 461-464.
    摘要 (2504) PDF全文 (156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MRS、组织病理学与PCNA抗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MR平扫,MRS及MR增强扫描,分别计算肿瘤不同区域的Cho/Cr,NAA/Cho代谢物比值,使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星形细胞瘤标本中PCNA抗原的表达。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Cho/Cr,Cho/NAA值显著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各级别星形细胞瘤PCNA抗原表达与Cho/Cr比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1H-MRS通过对NAA/Cho,Cho/Cr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Cho/Cr比值与PCNA抗原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对星形细胞瘤术前恶性度分级以及间接的评价肿瘤细胞增殖潜能和预后都有重要的价值。
  • 论著
    胡效坤;金征宇;郁兆存
    . 2003, 14(5): 354-357.
    摘要 (3505) PDF全文 (156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骨水泥(PMMA)治疗椎体及椎体外骨病变中不同粉液比例和不同用量的临床应用,并对椎体外骨病变的骨水泥成形术进行初步应用评价。方法:对37例,其中35例42个椎体病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包括椎体溶骨性转移26例,血管瘤3例,骨质疏松5例,骨髓瘤1例,另外椎体外骨成形术2例,包括髂骨1例,股骨干1例。PMMA的粉液比例为1?押1~1?押4,用量为2~15ml。结果:42个椎体及2个椎外骨病变手术均成功,本组疼痛完全缓解22例,显著缓解12例,轻度缓解3例,无效0例。CT随访未见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骨折,椎体外骨亦未见骨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情况决定PMMA的粉液比例和用量至关重要,椎体外骨病变也适用于骨水泥治疗。
  • 论著
    邹荣莉;李 莘;王雅琴
    . 2003, 14(5): 358-360.
    摘要 (2434) PDF全文 (154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高粘滞血症78例及对照组20例颈动脉的超声观察,探讨其与颈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血液流变学检测出的高粘滞血症78例及对照组20例,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颈动脉内径,IMT(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并参考高粘滞血症分型标准分为4个亚型,结合B超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粘滞血症组中,IMT≥1.0mm,各种类型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二者所致的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且Ⅳ型的腔梗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亚型。结论:对高粘滞血症患者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尽早发现ASO。
  • 论著摘要
    于学林;崔进国;王晓琪;郝凤伟;徐若华
    . 2003, 14(5): 371-372.
    摘要 (2198) PDF全文 (1539)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童 春;黎春雷
    . 2007, 18(5): 354-355.
    摘要 (2221) PDF全文 (1531)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查云飞;孔祥泉;杨建勇;刘定西;冯敢生
    . 2007, 18(7): 457-460.
    摘要 (1475) PDF全文 (152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3D-CE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的显示能力。方法:10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进行3D-CEMRV和DSA检查。两位放射学医师共同阅片取得一致意见,在原始图像、MPR像和MIP像上记录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并和DSA及术中记录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见上矢状窦壁侵犯1例、部分闭塞2例、完全闭塞7例。10例窦旁脑膜瘤静脉窦受侵部位3D-CEMRV所见与DSA和术中所见一致。对上矢状窦受侵犯程度的显示,3D-CEMRV和DSA所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u=0.0000,P=1.0000),而且MIP联合MPR及原始图像优于单独应用MIP(u=-1.8796,P=0.0301)。3D-CEMRV多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肿瘤相关静脉和侧支循环通路的总体显示率为78.26%(36/46),DSA的总体显示率为97.83%(45/46,P=0.0016)。结论:3D-CEMRV可以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程度在术前做出准确评价,但是对肿瘤相关静脉及侧支静脉循环通路的总体显示能力仍低于DSA。
  • 病例报告
    王 敏;王建宏
    . 2007, 18(8): 558-558.
    摘要 (2255) PDF全文 (1497)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吴 天
    . 2003, 14(2): 141-142.
    摘要 (1836) PDF全文 (1405)   可视化   收藏
    动静脉畸形;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论著
    于同刚;戴嘉中;冯晓源
    . 2003, 14(6): 379-382.
    摘要 (1323) PDF全文 (13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常规MRI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材料和方法:128例行常规MRI检查,其中5例加做1H-MRS,将肿瘤区与健侧对应部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平扫示:在SE T1WI上,68例(53%)脑膜瘤呈低信号,19例(15%)呈稍低信号,35例(27%)呈等信号,高信号和稍高信号只占6例(5%);在SE T2WI上,高信号脑膜瘤53例(42%),稍高信号26例(20%),等信号31例(24%),稍低信号10例(8%),低信号8例(6%)。注射Gd-DTPA后84例(66%)明显均匀强化,44例(34%)不均匀强化,没有不强化的病例。并且59例(46%)出现脑膜尾征。86例(67%)出现水肿。5例1H-MRS均表现为明显增高的胆碱(Cho)峰, 肌酸(Cr)浓度减低或缺如,NAA峰缺乏,Cho/Cr比值升高,并可出现乳酸峰(Lac)。结论:传统MRI在脑膜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1H-MRS表现,可以提高MRI对脑膜瘤的诊断水平。
  • 论著
    李玉华;朱 铭;张永平;薛建平;朱锦勇;顾学范;沈永年;叶 军
    . 2003, 14(5): 316-318.
    摘要 (1333) PDF全文 (13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材料与方法:复习180例儿童尿崩症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做过CT或MRI检查的105例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尿崩症59例,继发性尿崩症46例。结论:儿童中枢性尿崩症中继发性尿崩症占有相当高比例,一些开始诊断为原发性尿崩症者,若干年后可能出现鞍区肿瘤。鞍区影像学检查对儿童中枢尿崩症的病因分析起决定性作用,影像学随访也是非常必要的。
  • 论著摘要
    何 丹;高 森;陈向红;孙玲玲;李利利
    . 2003, 14(3): 217-218.
    摘要 (1617) PDF全文 (1305)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唐 萌
    . 2007, 18(8): 599-601.
    摘要 (1972) PDF全文 (1291)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讲座
    程晓光;屈 辉;王云钊
    . 2003, 14(5): 364-368.
    摘要 (1242) PDF全文 (1259)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蒋宁一;刘雄英;胡莹莹;张 弘;刘 生;梁九根;卢献平;刘幸光;陈少雄
    . 2007, 18(7): 479-481.
    摘要 (1400) PDF全文 (125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对静脉肾盂造影(IVP)不显影患肾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受检者共64例,临床诊断共66只患肾。99mTc-DTPA静脉注射后SPECT肾动态显像,获取血流灌注和功能显像图像并测定分肾GFR值。结果:IVP不显影的患肾99mTc-DTPA动态显像结果表现为0级2例,GFR均值为53.7ml/min;I级3例,GFR均值为35.8ml/min;II级7例,GFR均值为21.1ml/min;III级36例,GFR均值12.8ml/min;IV级18例,GFR均值为7.8ml/min。对99mTc-DTPA动态显像提示另一肾脏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的患者手术切除患肾20例,其余行保留肾脏治疗手段,大部分功能恢复良好。结论: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对评价肾功能,特别是对IVP不显影的单肾功能判定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法具有简便、无创伤、灵敏度高及可重复性的特点。
  • 论著
    钱正子;李秀英;朱 鹰;忻晓洁;朱晓琳;曲澜涛
    . 2003, 14(1): 11-13.
    摘要 (1401) PDF全文 (122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探头对乳头溢液性病变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用7.5MHz电子线阵探头对32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腺超声检查,记录病变部位及导管或腺体内异常,同时常规行乳腺专科查体和钼靶X线检查,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结果:32例中导管内病变27例、导管外病变4例、囊性增生1例。超声对乳头溢液性病变的检出率为90.6%,诊断符合率为75.9%,与钼靶X线的检出率(3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对导管内病变更显著。结论:超声可作为乳头溢液性病变尤其是导管内病变的无创性首要检诊手段。
  • 论著摘要
    郭 军;孟庆江;封兴华;郑 文
    . 2003, 14(1): 55-56.
    摘要 (1638) PDF全文 (1214)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初洪钢;苏丽华;郭瑞强;孙 彬;姜 霞;孙有刚
    . 2007, 18(8): 544-547.
    摘要 (1185) PDF全文 (121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钙化(AV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明确AVC能否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方法对214例AVC患者及182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无AVC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VC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VC组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厚(P<0.05);③AV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39%对18.13%,P=0.000);④AVC组颈动脉狭窄程度≥20%、≥40%、≥60%及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20%、≥40%、≥6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AVC组无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50%对42.86%,P=0.000);⑤AVC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I(P<0.01)和RI(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VC是颈动脉狭窄≥40%惟一有意义的预测因子(P=0.004)。结论:AV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对AVC的检测,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及其程度,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有AVC的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
  • 论著摘要
    任芸芸;李笑天;常 才
    . 2007, 18(8): 606-607.
    摘要 (1076) PDF全文 (1206)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胡吉波;胡红杰;章士正
    . 2003, 14(1): 17-20.
    摘要 (1424) PDF全文 (119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为BAC患者的胸部X线、CT及病理资料。结果:单发结节或肿块型21例,实变型13例,弥散结节型6例。单发结节或肿块型BAC周围型18例,中央型3例,主要征象:胸膜牵引征18例(85.7%),血管聚束征18例(85.7%),毛刺征16例(76.2%),分叶征11例(52.3%),支气管征11例(52.3%),空泡征5例(23.8%)。实变型BAC单肺段/叶实变6例,多肺段/叶实变7例,主要征象:含气支气管征9例(100%),蜂房征8例(88.9%),毛玻璃征4例(44.4%),叶间裂膨突3例(33.3%),血管聚束征3例(33.3%)。弥散结节型BAC 6例,主要征象:两肺不对称、不均匀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结节,结节融合倾向6例,结节中心透亮区(空泡征)4例(66.7%),融合结节灶内支气管征2例(33.3%),血管聚束征5例(83.3%),胸膜牵引征5例(83.3%),毛刺征4例(66.7%)。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影像表现复杂,充分认识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各种征象能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 论著
    郑敏文;孙立军;葛雅丽;赵宏亮;白桂琴;李 剑
    . 2003, 14(3): 173-176.
    摘要 (1452) PDF全文 (117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13例经EB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的主动脉IMH患者,综合分析其EB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EBCT所见IMH的直接征象:13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增厚,无内膜片及真、假腔。7例血肿外缘轻度环状强化。血肿CT值60~108Hu。间接征象:穿透性溃疡征9例,钙化内移3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8例,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7例(2例分别合并叶间裂或心包积液)。并发征象:动脉瘤2例,B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EBCT是检出主动脉IMH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IMH的直接、间接征象及并发征象,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论著
    王照谦;夏 昆;朱 皓;杨志强;王克礼;刘晓枫;方唯一
    . 2003, 14(3): 177-180.
    摘要 (1369) PDF全文 (117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初步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做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5s螺旋扫描、心脏分段重建算法和静脉注射对比剂)。在9个心电相位窗上对冠状动脉进行图像重建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45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最佳的相位窗多数为70%,分别占84.4%,77.8%和66.7%。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93.3%,80%,60%和42.2%。在心率<60次/分的16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93.8%,75%和62.5%。在心率为60~70次/分的21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85.7%,66.7%和42.9%。在心率>70次/分的8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37.5%,12.5%和0。在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12例中,二维曲面重建图像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08±15mm,81±26mm和126±16mm。结论:MSCT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 论著
    杜中立;刘玉涛;陈海东;肖万宏;孙 放;毛 俊;陈 敏;李 伟;何 虹
    . 2007, 18(4): 272-275.
    摘要 (1928) PDF全文 (116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与IVU对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临床拟诊肾及输尿管结石病例,所有病例在作IVU之前均作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在低剂量扫描中,管电流下降为60mAs,其余条件与腹部常规扫描条件相同。统计比较两者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的病例数、数目及输尿管梗阻情况,两组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在低剂量扫描中,81例发现结石,肾结石53例,输尿管结石59例,结石数量为156个,肾积水78例,输尿管扩张63例;而在IVU检查中,62例发现结石,肾结石40例,输尿管结石42例,结石数量为101个,肾积水67例,输尿管扩张45例。经卡方检验,两者在发现结石病例数、结石数量及泌尿系梗阻数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检测肾及输尿管结石方面,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优于IVU。
  • 论著
    高 煜;张永平;张忠祥;张玉珍;冯 云;李玉华
    . 2007, 18(7): 506-508.
    摘要 (1469) PDF全文 (115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儿童脂肪瘤及脂肪母细胞瘤的CT及MRI的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脂肪瘤及脂肪母细胞瘤患儿的CT及MRI表现,观察并比较肿块的最大径,脂肪所占肿瘤体积的百分比,是否有钙化,是否有间隔及分隔的厚度,是否有非脂肪软组织影及生长方式。结果:脂肪瘤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4.6岁。脂肪瘤肿瘤最大径平均为8.7cm。脂肪组织占肿瘤体积的百分比为90%~99%。肿瘤内有分隔的8例,分隔厚度为1~5mm。肿瘤内见非脂肪的结节状软组织影7例,结节状软组织占肿瘤体积的百分比为2%~10%。边界清晰29例。经病理证实的脂肪母细胞瘤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7岁。肿瘤最大径平均为5.2cm。脂肪组织占肿瘤体积的百分比为70%~90%。有钙化2例。肿瘤内有分隔的10例,分隔厚度为3~10mm。肿瘤内见不规则结节状或团块状软组织影8例,软组织占肿瘤体积的百分比为10%~30%。边界清晰7例。结论:根据患儿的年龄及肿瘤CT及MRI的特点,脂肪瘤与脂肪母细胞瘤做出明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