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顾美芳;陆 蓉;顾红梅;施裕新
    . 2009, 20(3): 160-163.
    目的:探讨3.0T MR一站式成像一次检查完成肿瘤定性诊断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为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价肝癌可切除性提供帮助。资料与方法:应用GE Signa Excite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10例正常者和31例临床疑似肝肿瘤患者行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I扫描,采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SPGR)序列、利用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零填空技术(ZIP)进行多期扫描成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延迟期)。将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和延迟期原始图像在ADW 4.2工作站作最大强度(MIP)重建,重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测量病灶信号强度,绘出时间-信号曲线,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10例正常对照组清晰显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肝右动脉及分支4级以上,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4~6级以上。23例肝癌和8例血管瘤患者在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后能明确诊断,并清晰显示肝癌患者肝动脉受侵所导致的增粗、变形、不规则及门脉癌栓、静脉增粗、迂曲及侧支血管等。结论:采用3D FSPGR序列进行肝脏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在完成肝肿瘤诊断同时,清晰的显示肝内血管结构,对临床诊断和手术决策有重要作用。
  • 论著
    王 芳;邵剑波
    . 2008, 19(6): 381-384.
    目的:探讨儿童鼻咽部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测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9个月~14岁经临床确诊为腺样体肥大且行刮除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前分别进行鼻咽部CT扫描和同层动态CT电影扫描(CINE)。通过蝶-枕骨结合部层面,测量正中矢状面腺样体最大厚度与鼻咽气腔前后径的比值(A/N)、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鼻咽气腔有效截面面积(Sn)、同层动态CINE扫描鼻咽气腔截面面积改变差值(△S),并与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①腺样体肥大在鼻咽部CT轴位上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弥漫性肿块形、单侧肿块形、嵌入鼻后孔肿块形;②肥大组50例,A/N:0.61~0.86;D:1~2.8mm;Sn:0~97.86mm2;△S:0~32.54mm2;正常组50例,A/N:0.34~0.61;D:7.5~12.2mm;Sn:217.87~623.98mm2;△S:175.87~274.02mm2。结论:腺样体CT检查方法较X线侧位平片信息量大、鼻咽腔结构显示清晰,尤其是CINE可以帮助了解鼻咽腔随呼吸时动态变化。正中矢状面腺样体厚度与鼻咽气腔前后径的比值、鼻咽气腔有效气道的前后径D值是评价腺样体肥大的重要依据,当A/N≥0.71,D≤3mm时可视为儿童腺样体病理性肥大指征。
  • 论著
    邓东安;侯传举;朱鲜阳;朱洪玉;汪曾炜
    . 2007, 18(1): 19-21.
    目的:总结超声诊断12例双调转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体会。材料与方法:12例中,大动脉转位SLL型11例,IDD 1例。手术方式:心房内调转1例,11例用改良sinning手术,即切开左房、房间隔将上、下腔静脉与解剖右心室、三尖瓣相通,用自体心包片将肺静脉与解剖左心室及二尖瓣相连;10例合并VSD与PS患者用心内修复采用人工血管在VSD与主动脉之间建立隧道,经解剖右心室到肺动脉用人工心外管道,2例肺动脉瓣正常患者经解剖右心室修补VSD,然后行主动脉、肺动脉两个大动脉调转术。使用日本东芝6000型,美国菲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75MHz。术前用体表超声(TTE)明确诊断,术后随诊用TTE。结果:12例C-TGA TTE准确诊断,超声诊断与心血管造影及手术符合率100%。12例C-TGA行双调转术,9例手术成功,3例死亡。术后用TTE随诊。9例中8例VSD补片完善,1例残余漏。9例存活双调转术患者,术前、后均用TTE监测左心室及右心室心功能正常。9例右心室到肺动脉心外管道血流正常。结论:超声诊断C-TGA及合并畸形及术前帮助选择适合行双调转术的病例,术后用TTE随诊手术效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论著
    李晓东;高佩虹;王贵宾;车峰远;王金亮;高乃永;王桂玲
    . 2010, 21(7): 465-468.
    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并报告一家族3例HSP-TCC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3例HSP-TCC患者均显示胼胝体菲薄、颈胸髓明显变细,内见长T2信号、弥漫性非特异性脑白质病变和轻度脑萎缩。结论:HSP-TCC可广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MRI特异性表现包括薄胼胝体,侧脑室周围白质长T2信号,脊髓萎缩及信号异常及后期出现轻度到中度脑萎缩。
  • 论著
    李雪娜;尹雅芙;李亚明
    . 2007, 18(12): 844-845.
    目的:评价乳腺癌灶的大小,乳腺组织密度、年龄、绝经状态对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标准摄取值的影响。方法:对27例临床疑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例绝经前期和14例绝经后期)行18F-FDG PET/CT显像。应用ROI技术行半定量方法测得癌灶的SUVmax,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镜像技术勾画对侧正常组织的SUVmax。与乳腺病变的大小、组织密度、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患者共32个病灶。病理证实,乳腺癌25个,良性病变7个。乳腺癌病灶SUVmax为5.08±3.55,良性病变SUVmax为1.17±0.31,对侧正常腺体组织SUVmax为0.76±0.52。乳腺病灶SUVmax与病灶的最长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546,P<0.05)。病灶SUVmax与患者年龄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P<0.05)。正常乳腺组织的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病灶与正常乳腺组织SUVmax与CT值、绝经状态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乳腺病变患者年龄及病灶大小影响18F-FDG SUVmax,在疾病的良恶性鉴别时应引起关注。当病变组织密度发生较大变化时,18F-FDG PET可对乳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提供较可靠依据。
  • 论著
    蓝日辉;曾庆思;孙翀鹏;陈 苓;郑则广;郑劲平;吴 华
    . 2006, 17(11): 608-612.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的肺部CT表现及肺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的联系。方法:49例SARS康复者出院后30~122天进行肺部螺旋CT和/或高分辨CT复查,同期40例进行了肺功能复查,分别有16例和13例康复者出院后120~245天再次进行CT复查和肺功能复查。对康复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结果:首次49例复查的肺部CT表现为磨玻璃阴影25例(51.0%),间质阴影22例(44.9%),随后16例复查的情况分别为6例(37.5%)和7例(43.8%)。CT视觉评分比较两次CT复查的征象,磨玻璃影有明显吸收,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住院期间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其磨玻璃阴影评分明显比没有合并ARDS者高。肺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的恢复与性别和肺部磨玻璃阴影评分有关。结论:SARS康复者肺部CT表现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密切相关,随时间的延长,肺内病灶及肺功能逐渐好转,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
  • 论著
    丁晓毅;杜联军;陆 勇;颜 凌;江 浩;陈克敏
    . 2006, 17(11): 633-637.
    目的:探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为两者的鉴别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尤文瘤和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CT及MR资料。结果:尤文瘤的年龄范围10~28岁,平均18.5岁。多以局部疼痛(17?蛐18)伴肿胀(13?蛐18)为主诉,1例以局部肿块为主诉。病变的部位为股骨6例、肱骨4例、锁骨2例,胫骨、腓骨、尺骨、髂骨、骶骨及髋臼各1例。18例X线片中,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11例;10例见软组织肿块;10出现骨膜反应,其中葱皮样骨膜反应3例;病变呈偏侧性6例;一侧骨皮质出现压迹3例。12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8例;10中有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8例出现骨膜反应。9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8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呈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中见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cm×3cm~3cm×10cm;5例MR增强扫描中,3例呈显著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年龄范围8~68岁,平均24.4岁。病变的部位为:髂骨3例、肱骨干骺端2例,椎体、椎弓、肩胛骨、骶骨、蝶骨大翼各1例;多以局部疼痛(9?蛐10)伴肿块为(7?蛐10)主诉。X线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异常1例;7例见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7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均未见骨膜反应;10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9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均匀高信号2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5cm×4.0cm~7.5cm×13.0cm;5例MR增强扫描中,2例呈中等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结论:和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比较,尤文瘤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以长管骨好发,X线和CT上骨膜反应明显,骨质密度增高多见,MR上其信号改变相似但软组织肿块较小,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论著
    张碧云;陈自谦;卢光明
    . 2006, 17(3): 148-150.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从受检病人中随机抽取150例肺部直径约9~30mm单发结节的病例为试验组。所有肺结节病灶均经病理证实。另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50个年龄、性别构成与受检组相仿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胸片均经CT证实,并由多位放射学专家共同诊断。所有胸片均通过数字化放射成像(DR)获得。由5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生和5位低年资影像诊断医生作为观测者分别对不用和用CAD输出图像的胸片进行诊断。观察者积分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来衡量。结果:平均ROC曲线下面积从不用CAD输出图像的0.766到用CAD输出图像的0.833, 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使用CAD输出图像时,低年资影像诊断医生比高年资影像诊断医生的平均ROC曲线下面积增加的更多。结论:运用DR所配置的CAD系统能帮助影像诊断医生提高对肺结节性病灶的检出率。
  • 论著
    孙爱君;苏文聪;李树生;刘 健;苏富勇;魏 强;杜静波;刘 杰
    . 2006, 17(2): 82-84.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FDG PET与发作期SPECT脑显像在小儿顽固性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小儿顽固性癫痫患者行发作间期FDG PET与发作期SPECT显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发作间期PET表现为局限性单叶代谢减低,14例表现为多灶或弥漫性改变。发作期SPECT显像18例为单叶局限性高灌注,10例为多处高灌注灶。30例患者中26例(86.7%)两项检查结果相符合,12例PET发作间期呈多病灶或弥漫性改变者,6例于发作期转化为单叶局限性病灶。结论:发作期SPECT结合发作间期PET显像,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可提高癫痫定位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 病例报告
    杨 志;王秉恒;丁卫东
    . 2007, 18(4): 268-268.
    摘要 (3582) PDF全文 (6201)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郑九林;王孝武;郑伏虎
    . 2015, 26(9): 635-637.
    目的:探讨Lung RADS分级在肺癌筛查的价值及恶性结节的特征变化,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 580例肺癌高危人群基线筛查资料,重新按Lung RADS分级标准,实性及部分实性结节≥6 mm、磨玻璃密度结节≥20 mm为筛查阳性界值,观察Lung RADS分级3-4级肺结节的肺癌阳性预测率;并分析随访中结节的细部特征变化。结果:与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I-ELCAP)筛查阳性结果比较,基线筛查总体阳性率从22.9%(591/2 580)降至13.8%(357/2 580),肺癌阳性预测率由6.9%(41/591)上升到11.5%(41/357)。其中3级(246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8例,4A+4B级(共111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33例, 3+4级(357例)共确诊为肺癌的41例,与I-ELCAP分类统计确诊肺癌数量相同。结论:Lung RADS分级更合理地分类肺癌筛查结果,减少了低风险患者的随访频率,提升肺癌阳性预测率,结合随访中结节特征变化,对提高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
  • 论著
    吴 波;邢 艳;马依彤;刘文亚
    . 2004, 15(12): 685-689.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SCT)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可行性及对冠脉狭窄的显示能力。方法:30例窦性心律患者经MSCT检查1~3天后行定量冠脉造影。以3.5ml/s速率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延迟15s,用GE公司MSCT机进行扫描,要求患者1次屏气30s,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显像窗进行显像重建。分析所有直径≥2mm冠脉及分支并识别狭窄(≥50%)及闭塞病变。其结果与定量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在253支冠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包括≥2mm的侧支)中218支(86.2%)可评价;11例(36.7%)患者所有冠脉均可评价。检测明显狭窄(≥50%)的敏感性是82.6%、特异性是97.9%;阳性预测值(PPV)是82.6%、阴性预测值(NPV)是97.9%;高度狭窄(≥75%)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3.3%、98.1%。总的敏感性(包括MSCT不可评价的血管)是68.4%。对于右冠脉近段、左主干、前降支的MSCT直径测量与定量冠脉造影相比相关性较好。结论: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显像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由于目前MSCT不能有效消除冠脉运动的伪影影响,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但仍然是一项有前途的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 论著
    樊文峰;张源祥;何小梅;赵丽娜;王 玲;张立建;张密林;王 震;管 霄
    . 2007, 18(9): 617-618.
    摘要 (3526) PDF全文 (47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前缺损和术后封堵器的测量,判定二者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指导封堵器的选择。方法:132例PDA患者术前均经过TTE和X线动脉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术后同样用二种方法对封堵器进行测量,并以术前导管最窄径和术后封堵器腰径分别与封堵器型号相比较,判定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①术前对于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径的测量,TTE与X线测量显著相关(r=0.82,P<0.001)。术后TTE与X线测量封堵器腰径相关良好(r=0.79,P<0.001)。②封堵器型号与术前TTE及X线测量导管最窄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X1+2.20(t=11.90,P<0.05),Y=1.49X2+2.66(t=14.87,P<0.05);封堵器型号与术后TTE及X线测量封堵器腰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92X3+4.01(t=10.5,P<0.05),Y=1.30X4+2.02(t=15.08,P<0.05)。结论:TTE和X线在PDA封堵器选择中均具有重要价值,X线较优于TTE测量。
  • 论著
    罗昭阳;张 宽
    . 2008, 19(10): 685-687.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16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CT增强扫描;16例中8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单侧6例,双侧10例;肿瘤局限于鼻腔内4例,延伸至鼻腔外12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13例,浸润鼻旁或面部皮下组织8例,伴骨质破坏9例。CT显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充填鼻腔并沿鼻黏膜蔓延,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但低于鼻黏膜,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可提示诊断、显示病变范围和程度,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 论著
    金光日韦;康 鹏;徐应军;阚志生;赵丽君;王国立;谢智峰;董浩丽;斳玉芬
    . 2004, 15(7): 366-369.
    目的:分析Chiari I型畸形(CM I)患者脊髓空洞症的可能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1~2001年142例CM I患者,其中无空洞症7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67例。对CM I患者脊髓空洞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枕骨大孔前后径(D),小脑扁桃体疝出枕骨大孔时的前后径(d)及d?蛐D及空洞内流空信号(CFV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脊髓空洞的发生与D、d及d?蛐D无相关性,空洞的长度与d有相关性,空洞的最大前后径及左右径与CFVP有相关性。结论:①CM I脊髓空洞的发生与小脑扁桃体疝出的程度,D、d及d?蛐D无关。②空洞的长度与d值有关。③CFVP的发生与空洞的前后径及左右径有关。
  • 论著
    胡效坤;金征宇;郁兆存
    . 2003, 14(5): 354-357.
    摘要 (3505) PDF全文 (156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骨水泥(PMMA)治疗椎体及椎体外骨病变中不同粉液比例和不同用量的临床应用,并对椎体外骨病变的骨水泥成形术进行初步应用评价。方法:对37例,其中35例42个椎体病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包括椎体溶骨性转移26例,血管瘤3例,骨质疏松5例,骨髓瘤1例,另外椎体外骨成形术2例,包括髂骨1例,股骨干1例。PMMA的粉液比例为1?押1~1?押4,用量为2~15ml。结果:42个椎体及2个椎外骨病变手术均成功,本组疼痛完全缓解22例,显著缓解12例,轻度缓解3例,无效0例。CT随访未见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骨折,椎体外骨亦未见骨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情况决定PMMA的粉液比例和用量至关重要,椎体外骨病变也适用于骨水泥治疗。
  • 论著
    邓东安;侯传举;朱鲜阳;韩秀敏
    . 2008, 19(6): 395-397.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继发孔型ASD患者778例,男276例,女502例;男∶女=1∶1.8,年龄2~74岁,平均(29.6±9.6)岁;其中中央型765例,多发孔型13例,合并畸形91例。使用仪器:东芝6000型,Philips 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TTE)及1500型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探头频率分别为2.5MHz和5MHz。介入术后复查TTE,主要记录各心腔内径,包括右室流出道(RVOT)及右室内径(RV)。观察闭合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及心包积液和心功能状态。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TTE随诊。TTE选择切面为心尖四腔心及胸骨旁四腔心,剑突下四腔心及两房心切面,大动脉短轴及剑突下短轴切面。结果:超声检出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其中闭合器脱落5例,脑梗死2例,心包积液5例,残余分流4例,肺动静脉瘘1例。结论:超声对ASD介入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判定有临床意义。
  • 论文
    解云川;周翔平
    . 2008, 19(5): 326-329.
    目的:研究肝癌多排CT血供分型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术前行多排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血供分型,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癌Edmondson-Steiner分级对应的HIF-1α和VEGF表达水平,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动脉供血型中HIF-1α表达强阳性和阳性最高,其次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者。门静脉供血型和少血供型表达水平最低(P<0.001)。随Edmondson-Steiner分级增高,HIF-1α表达增高(P<0.05)。结论:多排CT双期扫描能够反映肝癌血供分型和血管生成,一定程度上推测HIF-1α表达水平和组织学分级,有利于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
  • 论著
    刘静红;高思佳;石 强;付 强
    . 2007, 18(8): 579-581.
    摘要 (3390) PDF全文 (91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头CT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输入不同参考动脉对灌注参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35例行头CT平扫及头CT灌注成像的患者,包括8例正常者,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区缺血患者,行常规头CT平扫后进行CT灌注成像,在图像后处理中,每例患者均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3次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健侧(缺血患者)或左侧(正常组)大脑中动脉及患侧(缺血患者) 或右侧(正常组)大脑中动脉作为输入动脉,3次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皮质区绘制感兴趣区(ROI),记录3次生成的灌注图像各ROI的血流量值(CBF)、血容量值(CBV)及平均通过时间值(MTT),所得3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正常者中,3次后处理所获得的各参数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单侧大脑中动脉缺血的患者中,3次后处理所获得CBF及MT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BV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进行头CT灌注成像的后处理,在正常者中可以选择脑内任意较大的动脉,而在单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中要尽量选择正常的大脑前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 论著
    刘怀军;贺 丹;吴朔春;杨 桦;冯平勇;颜立群
    . 2008, 19(1): 1-4.
    目的:利用MR影像学方法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银杏叶提取物(GbE)联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40只健康家猫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bFGF处理组),C组(GbE处理组),D组(bFGF+GbE处理组)。采用左侧眼眶入路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动态进行T1WI、T2WI、FLAIR、DWI序列扫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磁共振T1WI、T2WI、FLAIR所见病变程度轻,T2WI显示最终梗死体积小,T2WI-ADC显示梗死周围缺血带转化为梗死的体积小。结论:bFGF、GbE联合治疗猫急性脑梗死优于单一用药组,两者具有协同作用;MRI能客观评价药物疗效,尤其T2WI-ADC异常范围差值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 论著
    董海波;李 晖;王 波;罗雪芬;朱海东;刘亚萍;陈意敏
    . 2008, 19(4): 247-249.
    目的:探讨应用16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16层螺旋CT诊断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14例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就诊,1例以慢性病史就诊。观察溃疡的大小、形态、深度、数量及周围结构关系等。结果:单发溃疡12例,多发溃疡3例;14例急性患者均伴发范围较广泛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其中10例合并中量以上血性胸腔、纵隔及心包积液,而1例慢性患者仅为局限的假性动脉瘤,不合并壁内血肿及血性积液等。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作出准确诊断,可作为急诊首选检查方法。
  • 论著
    王 辉;江旭峰;王 超;李 彪;李培勇;朱承谟
    . 2005, 16(5): 262-264.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Ga67显像预测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病人中女24例,男15例,平均年龄(48±5.6)岁,临床病史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在化疗前、化疗结束后1个月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常规的Ga67 SPECT和CT显像,图像分析采用常规的定性方法。结果:Ga67显像结果:在39例病人治疗结束后,有32例病人肿瘤Ga67显像结果为阴性,提示治疗完全有效,随访证实阴性预测率为94%(30/32);7例病人治疗后Ga67显像阳性,表示治疗部分有效或治疗无效。随访证实阳性预测率为86%(6/7),提示Ga67显像阴性的病人预后很好,而治疗后Ga67显像阳性预后很差。CT扫描结果:39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胸、腹和盆腔CT扫描,其阴性预测率为83%;而阳性预测率只有25%。结果提示与Ga67显像相比,CT预测疗效的结果难于区分治疗有效、部分有效或无效。结论:Ga67显像在评价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治疗反应中明显优于CT扫描。
  • 论著
    华 兴;李 锐;郭燕丽;张 萍;郭爱民
    . 2006, 17(9): 523-525.
    目的:探讨声学造影后大鼠不同时期肝硬化肝实质灰度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在分析肝纤维化与肝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建立不同时期大鼠肝硬化模型并分为6周组、8周组、10周组和12周组,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16只,共80只)。经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后,应用视频分析法形成大鼠肝脏实质灰度的TIC,测量并分析比较各组中的峰值时间(TP)、峰值强度(PI)、峰值减半时间(HT)、曲线下降斜率(DS)、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渡越时间(MTT)等参数。结果:不同时期大鼠肝硬化模型成功建立,并能动态反映肝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PI值、HT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DS值则相反(6~12周组与对照组间相比,6、8周组与10、12周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UC值与MTT值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声学造影后大鼠肝脏声像图随病变程度加重呈一定规律性变化,而该变化能为TIC所反映,为早期肝硬化的无创性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
  • 论著
    陈再君;梁庆模;郑自贵;包 铮;许先华;桂文来;罗茂香
    . 2007, 18(9): 639-642.
    摘要 (3295) PDF全文 (55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比较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断层显像与钼靶X线摄影法对乳腺肿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术前1周行99Tcm-MIBI双时相断层和X线钼靶摄影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以上2种方法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①99Tcm-MIBI乳腺双时相断层显像示:良性病变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2.08±2.85和1.69±3.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5.00±4.34和6.79±11.9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99Tcm-MIBI乳腺肿块双时相断层显像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7.1%,特异性为94.8%,准确性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1.9%,阴性预测值为98.2%;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0.7%,准确性为75.3%,阳性预测值为63.0%,阴性预测值为87.2%;2种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99Tcm-MIBI双时相断层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X线钼靶摄影法。99Tcm-MIBI乳腺双时相断层显像是一种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的乳腺癌检查方法,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论著
    乙 芳;龚新环
    . 2007, 18(7): 471-472.
    摘要 (2992) PDF全文 (180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测,从1161例颈椎病中筛选出113例椎动脉走行变异患者,对变异侧内径和血流参数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椎动脉走行变异其变异侧椎动脉超声表现为:管径较窄,PI和RI较高,流速较低。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是一种理想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 论著摘要
    周长友;张玉忠
    . 2003, 14(3): 211-212.
    摘要 (2963) PDF全文 (1819)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丽梅;崔 冰;吴国标;刘文慈;梁瑞莲;邓碧仪;岑玉坚;刘志乐
    . 2011, 22(4): 250-253.
    目的:根据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技术而得出3种不同类型的TDC趋势曲线,并探讨其应用于前列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技术检查9例前列腺结节,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且已诊断明确的病人分为3组,获得3种不同类型的TDC趋势曲线。在37例前列腺结节患者中前瞻性应用3种不同的TDC趋势曲线分型对前列腺结节进行术前定性评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前瞻性检查和定性评估前列腺结节37例,27例经过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25例术前CT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前列腺结节3种不同类型的TDC趋势曲线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也可作为B超穿刺的指导,从而提高穿刺的阳性率。
  • 病例报告
    何丽红,査晓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论著
    全冠民;袁 涛;魏志刚;刘怀军;尚 华;高国栋;雷建明;李彩英;耿左军
    . 2009, 20(4): 250-254.
    目的:探讨MR扩散系数值对急性脑梗死继发出血(HT)预测的价值。方法:75只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证实脑梗死的动物在3.0T MR设备上依次行3、6、12、24、48及72h扩散加权成像(DWI),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及指数扩散系数(EDC)图。采用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方法(ECASS)对病理证实的HT进行分型,包括无HT组与HT组,后者又分为斑点状出血组(HI)及较大出血组(PH)。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比较无HT组与不同程度HT组之间ADC及EDC值有无差异。结果:59只(78.67%)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其中无HT组21只(35.59%,21/59)、HI组31只(52.54%,31/59)、PH组7只(11.87%,7/59)。无HT组3~72h梗死区ADC值为(0.601±0.128)×10-3~(0.813±0.060)×10-3,HT组ADC值为(0.432±0.091)×10-3~(0.618±0.060)×10-3,各时间点两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17~5.986,P值为0.000~0.031)。无HT组3~72h梗死区EDC值为(0.415±0.039)~(0.502±0.009),HT组EDC值为(0.559±0.040)~(0.583±0.064),两组各时间点E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002~6.995,P值为0.000~0.002)。HI组3~72h梗死区ADC值为(0.435±0.091)×10-3~(0.631±0.045)×10-3,PH组ADC值为(0.390±0.180)×10-3~(0.586±0.104)×10-3,除24h(t值为4.664,P=0.002)外,其余时间点HI组与PH组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为0.057~1.996,P值为0.171~0.956)。HI组3~72h梗死区EDC值为(0.545±0.039)~(0.638±0.042),PH组EDC为(0.575±0.054)~(0.649±0.019),各时间点两组间EDC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值为0.051~1.698,P值0.150~0.960)。结论:脑梗死急性期ADC值及EDC值变化与HT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ADC值下降及EDC值增高有可能预测HT的出现,但仅根据扩散系数值不能预测HT的程度。
  • 论著
    陈 莉;袁新春;胡杨柳
    . 2009, 20(2): 100-102.
    目的:探讨经直肠能量多普勒超声(PDU)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54例病人在穿刺前完成经直肠二维灰阶超声的常规检查、PDU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经直肠二维灰阶超声、PDU及两者联合使用靶向穿刺结合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方案。对比分析直肠二维灰阶超声、PDU靶向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经直肠PDU检查发现异常血流增多37例,其中前列腺癌23例(包括2例为灰阶超声无异常发现的位于外腺的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症11例,前列腺癌不能除外1例, 前列腺占位1例(未定),转移性前列腺癌1例(膀胱癌)。结论:经直肠PDU能提高前列腺癌检测的敏感性与定位适合穿刺点,经直肠PDU靶向穿刺活检病理Gleason评分更高。
  • 论著
    陈光文;宋 彬;吴 苾
    . 2009, 20(8): 615-619.
    目的: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记录肠壁增厚的分布、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分析CT征象的病理基础。结果:284例患者引起肠壁增厚的病因包括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它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所有非肿瘤性肠壁增厚在CT上的表现: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271例均匀增厚,13例不均匀增厚;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单个解剖部位受累72例,多个解剖部位受累212例。相关肠外异常: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在MDCT上主要表现为轻度均匀性增厚,等、低密度,轻度强化,常累及多个解剖部位。熟悉各种引起肠壁增厚疾病的病理基础和CT表现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论著
    杨蕊梦;江新青;魏新华;吴 梅
    . 2011, 22(4): 246-249.
    目的:提高对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PMGN)的认识。材料和方法: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MG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1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并对其CT、MR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影像学上,PMGN瘤体上下径大于前后径及左右径,且紧贴脊椎生长。我们将本组PMGN根据其是否累及邻近的椎管分为椎管相关性节细胞神经瘤(GN)(n=1)和非椎管相关性GN(n=9),另外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又分为单侧型(n=7)和跨中线型(n=3)。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1例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1例内可见片絮状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表现为无强化或轻中度不均匀或均匀强化。MR上,T1WI病灶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病灶均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1例表现为不均匀混杂强化,其余表现为无强化。结论:PMGN在CT及MR上具有一定特点,对其特征性表现提高认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 短篇论著
    陈柯文;李明星;施 森;毛 维;罗志建;范利平
    . 2013, 24(5): 370-37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远期预防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5例下肢血栓形成后,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随访观察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患者随访8月,其中13例滤器处有俘获栓子,无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IVCFI)术后患者发生滤器变形、移位、倾斜等。临床上未发现1例肺血栓栓塞,有1例患者滤器置入半月后健侧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并延伸至下腔静脉(IVC)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经济、快速的诊断静脉血栓的发生,确定发生的平面及范围、回声,反应血栓的新旧、血流通过的情况,清楚的显示下腔静脉滤器的位置以及状态,很大程度帮助临床判定滤器的远期预防效果。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变范围、下腔静脉滤器的位置以及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临床IVCFI术后远期预防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 论著
    李冬蓓;黄云洲;任书堂;刘晓程;孔祥荣;林云佳
    . 2009, 20(2): 97-9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三尖瓣下移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术前TTE和其中5例术中MTEE的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TTE检查中单纯隔叶下移1例,三尖瓣隔、后叶均下移12例;其中5例术中MTEE检查三尖瓣重度下移并功能右室发育小,室壁薄2例,三尖瓣叶严重畸形3例。13例患者根据不同程度的畸形分别行瓣膜成形术6例,瓣膜置换术5例,双向Glenn术2例。结论:TTE可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MTEE可更准确地评价瓣膜及右心室的功能,二者结合可更好地指导外科医生对不同程度的畸形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成功率。
  • 论著
    肖 亮;徐 克;张曦彤;李 红
    . 2008, 19(7): 493-497.
    目的:探讨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开通治疗的策略及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001年2月~2006年2月我院介入病房收治的42例经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的病人,男30例,女12例,年龄35~82岁。闭塞段长度2~30cm,发病时间10小时~30年。术中分别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导丝机械开通、PTA、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术后给予抗凝及抗炎治疗1周,随访2年。结果:本组中溶栓治疗26例,其中11例术中溶栓后即可见闭塞段开通,7例继续溶栓3~7天后闭塞段血流恢复正常。15例作为机械开通的后续治疗手段。机械开通31例,PTA 33例,支架置入31例。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病人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4±0.14增加至出院前的0.65±0.095(P<0.001)。随访期间1例病人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外11例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其余30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开通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短篇论著
    赵 祯;刘 斌;王建涛;曾 宇;匡安仁
    . 2011, 22(4): 289-292.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方法: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6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74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对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评价病灶性质(恶性、良性),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得出一致意见。同时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或一年以上的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62例患者的74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4个,良性病灶50个。19例患者经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为恶性病变,采用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有明显影响,应当成为肿瘤骨转移筛查的首选方法。
  • 论著
    冉鹏程;李松柏;单 明;李 琳;谢秀丽
    . 2009, 20(1): 41-45.
    目的:观察和探讨磁共振脊髓造影(MRM)和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序列对腰骶神经根变异(LSNRA)的显示价值及其影像表现。方法:采用常规MRI序列、3D MRM及3D PROSET序列扫描108例腰腿痛患者,MRM及PROSET序列所得图像均行3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3D-MIP);结合原始图像及3D-MIP图像观察双侧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形态及走行方向。结果:在获得优良图像的105例病例中,MRM、PROSET序列分别发现LSNRA 7例和14例,发现率分别为6.67%和13.33%,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143,P=0.016);而常规MRI序列仅发现LSNRA 3例,发现率仅为2.86%。所发现的14例变异中,Ⅱ型变异10例,占71.43%,其中Ⅱ-1型4例,占28.57%,Ⅱ-2、Ⅱ-3、Ⅱ-4型各2例,各占14.29%;Ⅲ型及Ⅵ型变异各2例,各占14.29%。结论:PROSET序列对硬膜外神经根变异的显示明显优于MRM序列,为硬膜外LSNRA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 论著
    陈平有;仇俊华;陈海波;周选民;徐 霖
    . 2007, 18(7): 482-484.
    摘要 (2735) PDF全文 (17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检查9例,CT检查4例,MRI检查5例。结果:12例患者共有12个病灶。全部病例均有关节肿胀,3例有钙化。关节间隙7例正常,1例增宽,4例狭窄;关节骨质侵蚀破坏5例,周围均见硬化缘。CT检查的4例PVNS全部为弥漫型,均可见关节腔积液。MRI检查的5例中弥漫型4例,均见关节腔积液及不规则增厚的低信号滑膜;局灶型1例,表现为单发性肿块伴关节腔积液。结论:PVNS的MRI表现较X线平片、CT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钙化不宜作为否定PVNS的依据。
  • 论著
    宋武战;汪 静;池 君;王喜青;王云雅;王 莹;张子泰
    . 2006, 17(2): 71-72.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31例经细针穿刺或针吸细胞活检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的患者在化疗前,化疗第1、3疗程结束后分别行18F-FDG PET显像,根据PET显像结果计算乳腺癌病灶放射性摄取比值(T/N),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以WHO制定的肿瘤化疗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R(+),n=22]和无效组[R(-),n=9]。结果:化疗前R(+)组和R(-)组T/N比值分别为3.18±0.41、3.14±0.52(P>0.05),化疗第1、3疗程后R(+)组T/N比值从3.18±0.41分别降低为2.62±0.38、2.06±0.45(P<0.05),而R(-)组T/N比值从3.14±0.52分别降低为3.01±0.47、2.87±0.27(P>0.05);R(+)组T/N比值降低的百分率第1、3疗程后分别为16.12%±7%、33.42%±6%(P<0.05),R(-)组分别为4.09%±3%、8.89%±6%(P>0.05),R(+)组降低的百分率明显高于R(-)组(P<0.05)。若以第1疗程结束后T/N比值降低百分率≥10%作为监测治疗有无反应的阈值,18F-FDG PET评价疗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0%、100%。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论著
    李新华;杨有优;王思云;郭永飞;李胜男
    . 2006, 17(7): 388-391.
    目的:评价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7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共在33个肾脏中检出原发肿瘤36个,右肾11例,左肾10例,双肾6例;36个肾母细胞瘤中病理组织学类型包括上皮型10例,胚芽型7例,间质型9例,混合型7例,间变型3例;术前分期Ⅰ期9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2例,Ⅴ期6例,术前分期的准确率为88.89%。结论: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轮廓,精确确定病灶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定性、分期、评估预后及随访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