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4-20
  

  • 全选
    |
    论著
  • 张承志;杨启胜;欧阳天昭;丁良新;许家福;蔡云麟
    . 2005, 16(4): 181-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147例脑实质囊虫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脑实质囊虫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搜集147例经临床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脑实质囊虫患者,并对病灶的CT表现进行分期、计数及单发病灶的定位分析。结果:104例脑实质囊虫患者癫痫发作与病灶演变过程、数目及分布有关。结论:根据脑实质囊虫病CT表现能够预测癫痫发作,CT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而又可靠的方法。
  • 病例报告
  • 张晓红;郭大庆;吴 勇
    . 2005, 16(4): 183-1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杨敬春
    . 2005, 16(4): 183-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超声仪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并评价颈部淋巴结内囊性变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特征性改变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颈部淋巴结异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曾行灰阶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和/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超声显示淋巴结异常,在69%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转移淋巴结中可见囊性变。而在非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转移淋巴结中仅有2例可见此现象。颈部淋巴结内部出现囊性变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超声特征性改变,其敏感度为69%,特异度为96.6%,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83.6%,准确度为87.4%。结论:颈部淋巴结内出现囊性变高度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
  • 高树熹;蔡爱露;王 冰
    . 2005, 16(4): 187-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块与颈前肌粘连与手术及病理的相关性,为甲状腺癌的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块87例,观察甲状腺被膜与颈前肌回声,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甲状腺肿块与颈前肌粘连较轻者超声仅表现为结节局部甲状腺被膜亮线连续性中断,若结节侵入肌层内并可见该处肌组织回声模糊。47例甲状腺癌中,术中发现有28例(59.6%)肿块与颈前肌粘连,超声检出24例,其中符合22例,符合率为78.6%(22/28);10例甲状腺炎病例,术中及超声均发现3例结节与颈前肌粘连;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2例以前有甲状腺手术史的患者术中及超声均发现有粘连,其余18例患者均未发现粘连;1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手术及超声均未发现粘连。本组病例中,超声对甲状腺结节与颈前肌粘连的显示符合率为81.8%(27/33)。结论:高频超声能较准确显示甲状腺结节是否与颈前肌粘连,是甲状腺癌诊断的一个较为有用的指标。
  • 吴 非;李冬梅;赵宝权
    . 2005, 16(4): 190-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F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用CT征象反映肺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周围型肺癌31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Fas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应关系。结果:周围型肺癌的大小、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Fas异常表达关系密切,而胸膜凹陷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与Fas表达关系不密切。结论:周围型肺癌中肿瘤的直径>3cm及出现坏死、空洞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提示肺癌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不良。
  • 病例报告
  • 郭艳羽;王 利
    . 2005, 16(4): 192-1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邓斌华;谢明星;王新房;吕 清;庄 磊;王 瑶;张跃力;方凌云
    . 2005, 16(4): 193-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技术测量右室心搏量的准确性。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对15只健康杂种犬分别采集无造影、经静脉右心造影并同步经左心耳左心造影的心尖长轴全容积三维数据库,脱机后应用容积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用2、4、8、16平面法勾画右室内膜面,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与收缩末期容积(RVESV),计算右室每搏量(RVSV),同时用16平面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收缩末期容积(LVESV),计算左室每搏量(LVSV),进行左右每搏量对照分析。结果:运用右心声学造影后,右室内膜面显示更为清晰,可重复性增加。RT3DE有造影2平面、4平面、8平面以及16平面法测得的RVSV与16平面法测得的LVSV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701,0.800,0.894,0.980。无造影RT3DE上2平面、4平面、8平面以及16平面法测得的RVSV与16平面法测得的LVSV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690,0.758,0.852,0.904。相同平面法比较显示RT3DE有造影的相关性都要高于RT3DE无造影。LVSV与RT3DE心尖长轴2平面法测量有造影的RVS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4、8和16平面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2和4平面法测量无造影的RVSV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8和16平面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心声学造影技术可以提高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心搏量的准确性。
  • 谭 芳;周晓明;徐荣天
    . 2005, 16(4): 196-1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特殊扫描(两次给药三次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前16排螺旋CT特殊扫描(即两次给药三次扫描),并根据SCT结果作出分期诊断。所有病人手术后,取病理并进一步进行病理TNM(p-TNM)分期。结果:M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准确度为73.3%,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为78.5%,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73.3%,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0.0%,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58.3%。结论: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卢再鸣;郭启勇;刘兆玉;廖 伟;辛 军;张 军;隋续治
    . 2005, 16(4): 199-2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短期反复行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对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CT、MRI诊断肝细胞癌,血管造影确认均有动门脉瘘形成的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将明胶海绵碎块与抗癌药混合并行肝动脉栓塞术,明胶海绵颗粒直径均选择在0.5~1mm之间,栓塞次数3~5次,栓塞间隔3~5周。结果:12例治疗后癌灶范围缩小(85.7%),全部14例A-P shunt消失,患者生存时间4~26个月。9例同时伴有门脉癌栓,治疗后8例门脉癌栓缩小或回缩(88.9%),其中1例门脉癌栓甚至完全消失。结论:短间隔反复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 李红玲;周晓东;张海滨;张 军;朱 霆;贺建国
    . 2005, 16(4): 202-2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成像(RT-3DE)技术在评价离体肝脏行微波凝固(PMCT)的范围及价值。方法:离体犬肝脏12个(共80个凝固点),进行PMCT并实时三维观察及实时全容量三维成像(FV-3DE),结合全容积分析软件,脱机计算出凝固区的范围及体积。结果:RT-3DE即刻显示肝脏局部图像内任一结构的三向正交切面和空间毗邻关系,FV-3DE具有快速显示肝脏整体凝固区体积的优点,与实际体积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T-3DE技术可观察到微波凝固治疗过程中凝固区的变化、边缘、轮廓以及凝固区的体积,对介入凝固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赵志峰;刘锦鹏;曹慧新;董 莘;邹明宇
    . 2005, 16(4): 205-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脏顿挫伤CT诊断标准及CT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4年在我院CT诊断为肝脏顿挫伤的病例147例,外科手术证实58例。结果:肝脏被膜下血肿95例,肝脏实质挫伤68例,肝脏撕裂伤23例,腹血16例,死亡8例。结论:CT是诊断肝脏顿挫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准确和可重复的优点。依据CT表现结合临床作出的分级标准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华 兴;李 锐;张 萍;郭燕丽;郭爱民
    . 2005, 16(4): 208-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分析声学造影剂肝静脉显影时间诊断不同时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将80只大鼠经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建立肝硬化动态模型,所有大鼠分别经髂静脉注射自制的白蛋白氟碳声学造影剂,并测量其校正后肝静脉显影时间(CAT)。结果:肝硬化大鼠的造影剂肝静脉显影时间较正常对照组?眼(18.32±1.96)s?演明显缩短(P<0.01),而且随着制作模型时间的增长,造影剂肝静脉显影时间逐渐缩短。结论:造影剂肝静脉显影时间可作为诊断肝硬化的半定量指标。
  • 艾 林;倪龙兴;丁二锐
    . 2005, 16(4): 211-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人磨牙的三维模型,作为今后人体牙齿的进一步力学分析的基础。方法:采用年轻女性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为对象,应用CT扫描技术、CT图像处理?熏 经过滤除噪声、重新排列、二值化等操作,用MathWorks公司的Matlab6.5的体积可视化功能来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结果:采用CT薄层扫描资料建立起来的三维模型,形态逼真,能真实反映牙齿外形及髓腔三维结构。结论:人体磨牙三维模型的建立,可以为今后的牙齿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一个逼真的模型,并且可进一步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处理,建立的牙齿模型还可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以及动力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病例报告
  • 唐建芬;刘 艳
    . 2005, 16(4): 214-2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韩燕乔;缪 虹;张 骥
    . 2005, 16(4): 215-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对儿童白血病髓外浸润CT表现的认识。资料和方法:临床疑白血病复发及可疑白血病108例患儿均作CT增强扫描,23例证实髓外浸润、复发,其中髓外浸润首发3例。结果:23例髓外浸润。头颅脑实质内、脑膜浸润8例,胸部肺内、胸膜、纵隔浸润7例,腹部肝脾肾、后腹膜、肠系膜淋巴结浸润11例,首发髓外浸润绿色瘤3例。结论:白血病髓外浸润CT表现有一定特殊性,尤其对首发髓外浸润白血病要提高认识,以减少误诊,早作诊断。
  • 病例报告
  • 姚福会;马林元;武 力;赵雪松
    . 2005, 16(4): 217-2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张景峰;王仁法;张玉琴;黄艳蓉;张国如;蔡 煜
    . 2005, 16(4): 218-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软组织恶性肿瘤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在介入放射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大腿近段种植VX2肿瘤成功后,随机分为实验A组(8只)、实验B组(8只)和对照组(8只),于肿瘤植入第15天分别给予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明胶海绵颗粒和生理盐水。然后于介入治疗后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实验A组、B组和对照组模型兔各4只,取出肿瘤,观察3组肿瘤最大径、体积以及内部坏死百分比的差异。结果:所有模型兔大腿VX2肿瘤均有丰富的血液供应,介入治疗后,实验B组肿瘤的最大径、体积明显小于实验A组及对照组,而坏死百分比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组。结论:兔大腿VX2肿瘤是一种较好的研究介入放射学治疗的实验肿瘤模型。
  • 综述
  • 谭 芳;周晓明
    . 2005, 16(4): 221-2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任 刚;陈克敏
    . 2005, 16(4): 226-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潘玉萍;李明华
    . 2005, 16(4): 230-2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明友;刘新平;胡效坤
    . 2005, 16(4): 232-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于 浩;方 慧
    . 2005, 16(4): 234-2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文晓蓉;林 玲;邱 逦;罗 燕
    . 2005, 16(4): 235-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刁东英;陈嘉瑜
    . 2005, 16(4): 237-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邓群力;范国光
    . 2005, 16(4): 238-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 军;高 军
    . 2005, 16(4): 239-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付润娟;王育林;陈文韬
    . 2005, 16(4): 240-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