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临床疗效观察

王秋实;畅智慧;刘兆玉;郑加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11, Vol. 22 ›› Issue (12) : 898-90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11, Vol. 22 ›› Issue (12) : 898-901.
短篇论著

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临床疗效观察

  • 王秋实,畅智慧,刘兆玉,郑加贺
作者信息 +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tent placement in iliac-femoral atery obliterans: 1-year follow-up

  • WANG Qiu-shi, CHANG Zhi-hui, LIU Zhao-yu, ZHENG Jia-he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年9月~2010年3月于我院介入科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行支架置入的患者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8±11.8)岁。33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75.7%(25/33),高血脂患者占54.5%(18/33),高血压患者占60.6%(20/33),有吸烟史的患者占45.5%(15/33)。33名患者中,左髂外动脉病变2例,右髂外动脉病变1例,双侧股动脉病变7例,左股动脉病变12例,右股动脉病变11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严重肢体缺血症状,包括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坏疽等。术中经PTA球囊预扩张,行DSA显示病变处狭窄仍≥50%或有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夹层,远端均有至少一条流出道通畅,符合支架置入的条件,因此行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终身抗凝。首要观察指标定为1年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指死亡、病变处二次手术、术侧肢体截肢(趾)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及1年经彩超测得的通畅性(有条件者行DSA/CTA显示血管形态)、6个月及1年时用行走受损问卷评定的临床功能状态。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重建,共置入66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通畅率100%,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3名股动脉支架患者经彩超证实再狭窄,1名患者进行了同侧截趾。术后6个月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支架通畅率为93.8%(30/32)(股动脉再狭窄2例,二次手术后未开通)。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通畅率为87.5%(28/32)(1例股动脉闭塞者截趾,3名股动脉再狭窄者二次手术后未开通)。采用Regensteiner等于1990年提出的行走受损问卷评分方法,对患者行走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分,行走距离得分由术前的(19.4±14.5)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61.5±18.4)分(n=32)、术后1年的(38.5±19.2)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距离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速度得分由术前的(1.7±1.1)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4.3±2.9)分(n=32)、术后1年的(3.5±1.4)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速度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结论:本研究中,术后1年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6个月及1年支架通畅性较好,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距离及行走速度得分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内是有效的。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 髂动脉 / 股动脉 / 支架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王秋实;畅智慧;刘兆玉;郑加贺. 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12): 898-901
WANG Qiu-shi;CHANG Zhi-hui;LIU Zhao-yu;ZHENG Jia-h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tent placement in iliac-femoral atery obliterans: 1-year follow-up[J]. Journal of China Clinic Medical Imaging. 2011, 22(12): 898-901
中图分类号: R543.5    R815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