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20
  

  • 全选
    |
    中枢神经影像学
  • 王 彤,张 军,王宏伟,郭启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05-308.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SGN)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GN影像学特点(CT 17例、MRI 15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7例SGN中,15例(15/17,88.23%)为单发,其中颈椎管6例,胸椎管2例,腰椎管1例,骶管6例;4例(4/15,26.67%)位于髓外硬膜下,11例(11/15,73.3%)位于椎间孔区;2例(2/17,11.76%)多发病灶,合并神经纤维瘤病。2例肿瘤呈类圆形,4例梭形,11 例不规则形,其中9例(9/17,52.94%)跨越椎间孔沿着周围组织间隙嵌入生长。CT为略低-低密度占位,3例病变见散在分布小点状钙化。MR T1WI呈低信号7例,等-低混杂信号8例,15例T2WI上均呈现混杂高信号。增强见渐进性轻-中度强化,部分SGN见云絮状条索样强化,部分病例可始终无明显强化。结论:SGN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特征,正确、全面认识其影像表现,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正确诊断。
  • 头颈部影像学
  • 吴权洋,郑瑞宾,王嘉奇,李松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09-312.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耳硬化症的CT表现,探讨高分辨率CT在诊断耳硬化症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经临床、手术确诊的耳硬化症患者25例,同时收集同期的经确诊的非耳硬化症患者20例;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20例患者(40耳)共35耳CT检查显示异常,灵敏度87.5%,特异度80%。窗型共22耳,发生率62.9%,CT主要表现前庭窗开大或狭小,镫骨脚板增厚。耳蜗型共9耳,发生率25.7%,耳蜗周围骨质吸收,密度减低。混合型共4耳,发生率11.4%,内耳迷路广泛受累,CT表现为骨迷路破坏及骨质密度减低。结论:高分辨率CT诊断耳硬化症具有高灵敏度与特异度,能够明确耳硬化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能有效发现病灶并确定分型,对术前评估、手术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 乳腺影像学
  • 鲁胜男,冯彦林,李 雯,王 颖,冼伟均,杨 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13-31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灶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早期变化能否预测新辅助化疗(NAC)病理完全缓解(pCR)。方法:61例初治乳腺癌患者在NAC前、NAC第1疗程结束后及NAC第2疗程结束后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计算病灶的SUVmax的变化率(ΔSUVmax1%、ΔSUVmax2%)。手术后病理评价是否达到pCR,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估ΔSUVmax1%、ΔSUVmax2%预测pCR的效能。结果:pCR组ΔSUVmax1%、ΔSUVmax2%下降率均大于非p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根据ROC曲线得到ΔSUVmax1%最佳预测pCR阈值为40.5%(敏感度为85.7%,特异性为67.7%);ΔSUVmax2%最佳预测pCR阈值为56.5%(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57.1%);ΔSUVmax1%、ΔSUVmax2%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820(P分别为0.003、0.001),两者预测pCR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Luminal型乳腺癌pCR组的ΔSUVmax1%、ΔSUVmax2%与非pC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41、0.005);非Luminal型乳腺癌pCR组的ΔSUVmax1%与非pC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而在第2疗程结束后pCR组与非pCR组的ΔSUVmax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NAC早期(第1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即可预测pCR,指导个体化治疗;对于非Luminal型乳腺癌只有ΔSUVmax1%可以预测pCR。
  • 腹部影像学
  • 王 滔,陈梅鹃,吴红樱,尹 阳,黄 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18-321.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脏多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HMNFI)的MS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经手术病理及随访复查证实的10例HMNFI;10例均行MSCT和MRI平扫+增强扫描,对结节数量、部位、大小、密度/信号、形态、强化程度和方式进行评估。结果:8例表现为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多发结节,2例为孤立结节;10例MSCT平扫均为不均匀稍低密度;10例在MRI同相位病灶呈稍高信号,反相位呈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1例孤立结节表现为稍低信号,在其余序列所有结节均未见确切显示;MSCT和MRI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一致,结节强化程度始终低于正常肝实质,强化曲线与肝实质一致或在门脉期及延迟扫描相对肝实质略下降。结论:MSCT及MRI成像能够明确显示HMNFI的影像特点,尤其是MRI同反相位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迟 婧,尹胜男,丁 宁,陈小芳,沈 莉,计一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22-32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及28例乏脂性腺瘤,均行传统CT平扫及双期能谱CT扫描,测量病灶的平扫CT值及病灶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最高碘浓度(NHIC),对定量参数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在不同能量水平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值均高于乏脂性腺瘤(P<0.05),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能量水平的降低而递增。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动脉期NIC分别为0.16±0.07,0.31±0.14(P<0.001),门脉期NIC分别为0.44±0.16,0.62±0.43(P=0.012);动脉期NHIC分别为0.34±0.03,0.55±0.17(P<0.001),门脉期NHIC分别为0.81±0.23,1.01±0.35(P=0.055)。动脉期NIC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8%及86%,诊断性能较CT平扫相比有所提高(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结论:CT能谱成像的定量分析对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较CT平扫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张晓辉,陈雪琴,陈 萍,尹克杰,仝 贺,陈自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28-332.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CT/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术后特殊病理证实的11例MA患者影像资料,归纳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结果:11例MA,男3例,女8例,均为单侧单发,其中6例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肾。11例病灶均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8例病灶为实性,3例为囊实性(1例以囊性为主)。CT平扫病灶实性成分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清晰,实性成分呈延迟性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皮质。MRI平扫1例信号强度与肾实质相似;另外1例病灶信号欠均匀,呈稍长T1,稍长T2,两例DWI均为高信号。结论:M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张 尧,王 烁,刘博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33-336.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3月就诊于我院小儿外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小儿NB 37例。结果:37例中,Ⅰ期13例(35.1%), Ⅱ期6例(16.2%),Ⅲ期8例(21.6%),Ⅳ期7例(18.9%), Ⅳ-s期3例(8.1%)。原发肿瘤位于肾上腺者27例(73.0%)(左肾上腺18例,右肾上腺9例),腹膜后交感神经链6例(16.2%),盆腔腹膜后4例(10.8%),位于颈部1例(2.7%)。29例肿瘤内部呈不均匀实性中低回声,7例呈囊实性,1例以囊性为主,17例肿瘤内可见钙化。10例肿瘤局限生长,9例肿瘤越中线,13例肿瘤侵犯毗邻组织器官,14例包绕腹膜后大血管;7例伴肝转移,3例伴骨转移。37例NB中,超声正确诊断34例,诊断符合率91.9%。结论:超声检查对小儿NB的原发瘤及转移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应用于小儿NB的诊断与随访。
  • 妇产影像学
  • PET/MRI在宫颈癌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37-341.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PET/MRI在评价宫颈癌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地将我院收治的7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行盆腔PET/MRI扫描及全身PET检查。由2名影像科医生对PET/MRI图像进行诊断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分别评价宫颈癌PET/MRI分期和临床分期的诊断一致性和差异性;选用诊断试验指标来分析PET/MRI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2.0。结果:与金标准比较,宫颈癌PET/MRI分期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908),临床分期的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0.542),二者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78,P<0.05)。以患者为基础,PET/MRI诊断盆腔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92.31%,93.18%;以淋巴结为基础,PET/MRI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62%,90.32%,94.10%。结论:PET/MRI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临床分期,在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上可准确定性、定位,可作为宫颈癌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 病例报告
  • 孙 岩,王学梅,张云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41-341.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妇产影像学
  • 宋 蕾,王一凡,林 冲,张 丽,许瑶璇,左云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42-345.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三维超声(3D-TVS)容积成像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S)在联合诊断宫腔粘连(IU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D-TVS、3D-TVS容积成像、3D-PDUS分别对89例临床疑诊IUA的已婚妇女进行检查,并获得超声参数:包括内膜厚度(ED)、内膜容积(EV)、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以及血管-血流综合指数(VFI)。随后根据宫腔镜(HS)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宫腔正常组、轻度粘连组、中度粘连组、重度粘连组,回顾性分析IUA的超声准确率及图像特点,比较四组间ED、EV、VI、FI及VFI的差异。结果:2D-TVS联合3D-TVS诊断IUA的Youden指数为0.793、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87.5%,与HS诊断符合率为91.0%。四组间EV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宫腔正常组分别与轻、中、重度IUA组,轻度组和重度粘连组间ED、VI、VFI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2D-TVS、3D-TVS容积成像、3D-PDUS能为IUA提供更准确、直观、全面的诊断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秀兰1,孙 鲲2,周 宁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46-349.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观察胎儿食管筛查食管闭锁(EA)的价值。方法:对425例孕21~25周行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胎儿获取四腔心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的同时观察食管回声,排除EA造成的食管中断。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均显示食管横断面回声为EA低风险胎儿;四腔心切面或三血管气管切面不显示食管横断面回声或上述两个切面均不显示为EA高风险胎儿,需进一步获取食管矢状切面及冠状切面进一步证实。结果: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均能显示食管回声396例(93.1%,396/425),为EA低风险胎儿。余29例(6.8%,29/425)为EA高风险胎儿,其中27例通过食管矢状切面及冠状切面显示食管不断延长的条带状回声。2例食管连续性中断为EA。EA 2例三血管气管切面均不显示食管回声。漏诊EA 0例。利用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显示食管筛查EA的灵敏度100%(2/2),特异度93.6%(396/423),阳性预测值6.9%(2/29),阴性预测值100%(396/396)。结论: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显示食管可有效筛查胎儿EA。
  • 肌肉骨骼影像学
  • 倪 明,汪世存,刘 昕,张依凡,潘 博,展凤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50-354.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和探讨成人Still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s,AOSD)的临床资料和18F-FDG PET/CT显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3月经临床诊断为AOSD的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PET/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肝、脾、骨髓、淋巴结等部位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本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66.7%,8/1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7%,11/12)、血小板计数(41.7%,5/12)不同比例升高,10例患者轻~中度贫血,所有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血清铁蛋白均升高。10例骨髓活检提示骨髓增生活跃,6例颈部淋巴结活检提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AOSD患者的18F-FDG主要摄取部位为骨髓(100%,12/12)、脾脏(91.7%,11/12)和淋巴结(91.7%,11/12),其SUVmax分别为3.2~6.7(5.0±1.0)、3.1~7.3(5.0±1.5)和3.0~16.7(8.1±4.7),淋巴结最大长径范围0.7~4.6(1.8±1.2) cm,另外在腺体、关节和胸膜等部位也可以有18F-FDG摄取。相关性分析显示骨髓SUVmax与乳酸脱氢酶、脾脏SUVmax与乳酸脱氢酶、脾脏SUVmax与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s=0.599、0.629,r=0.616,P<0.05);其他部位SUVmax与实验室检查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淋巴结的SUVmax与淋巴结大小之间呈正相关(rs=0.788,P<0.0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在AOS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显像具有特征性,可以为临床诊断AOSD提供更多的证据,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有助于排除诊断、指导穿刺活检等。
  • 影像技术学
  • 韦文姜,李立恒,杜瑜丹,赵芝香,肖可喜,唐迎红,肖承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55-359.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临床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易于掌握与标准化的输液港植入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行输液港植入并资料完整的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入方式不同分为“可视化组”(超声引导与X线定位104例)及“盲穿组”(119 例)。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可视化组”与“盲穿组”中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次数、气胸例数、导管外血栓例数、夹闭综合征例数、导管位于T5~T7例数、导管内血栓例数、导管内感染例数、港体感染例数及切口裂开例数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可视化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组一次穿刺成功率(P=0.016)。可视化组无误穿动脉病例,盲穿组有10例误穿动脉(P=0.007)。可视化组无气胸病例出现,盲穿组有3例气胸,需置管抽气(P=0.25)。可视化组未发现导管外血栓形成,盲穿组中有14例导管外血栓形成(P<0.001)。可视化组104例均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无夹闭综合征,盲穿组119例中有15例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而出现1例夹闭综合征(P=0.126)。可视化组104例导管末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T5~T7),盲穿组119例术后X线确定仅有86例导管末端位于T5~T7(P<0.001)。可视化组104例均无导管内血栓形成,盲穿组有11例导管内血栓形成(P=0.001)。可视化组出现2例导管内感染,盲穿组出现12例输液港导管内感染(P=0.012)。可视化组无港体感染,盲穿组出现1例港体感染(P=1.0)。输液港切口裂开不愈合,在盲穿组中出现2例,可视化组中出现1例(P=1.0)。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保证极高的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穿刺并发症,同时术中X线定位可保证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实现了输液港植入的全程可视化,不仅使静脉输液港植入简单、精准,而且还可以降低近、远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短篇论著
  • 俞颂梅,薛 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60-362.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附件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9例附件扭转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59例中,发生于右侧38例,左侧21例(P<0.05)。59例中,来源于卵巢肿瘤41例、输卵管系膜囊肿11例、输卵管积液7例。其中12例(20.3%,12/59)合并妊娠。首次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9.2%(29/59),均呈“漩涡征”。结论:超声对盆腔附件扭转诊断率较低,对该病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等综合分析。
  • 王春立,陈 新,宋 杰,刘欣瑶,许秀娥,宇文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62-364.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累及腕关节时的MRI图像特点,对所出现征象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已确诊JIA,并出现腕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患者42例的MRI图像,针对滑膜增生、关节积液、腱鞘炎、骨髓水肿、骨侵蚀五个征象进行分析。结果:37例出现滑膜增强伴不同程度增厚,33例出现腱鞘炎,34例出现关节积液;32例出现骨髓水肿,0例骨侵蚀;滑膜增厚以桡腕关节、远侧尺桡关节出现频率较高;腱鞘炎更易累及伸肌群;骨髓水肿以头状骨、钩状骨受累明显。结论:MRI及MRI增强扫描可以全面评价JIA腕关节受累情况,MRI增强扫描滑膜增强是诊断JIA累及腕关节的主要指标。
  • 郭 哲,张祖卓,于宝海,洪 革,王竹海,吴文娟,孟 辉,王明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65-36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王宏超,马利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68-370.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田维林,边 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0-371.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广风,刘 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1-372.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林宪如,郭 健,王正忠,于忠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3-374.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白小曦,黄丽萍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4-375.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韩 旭,孙美玉,陈 丹,刘爱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5-37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安 鹏,王 瑜,冯 伟,雷雯婷,陈小妮,杨 娟,梁元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7-379.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许金枝,安 鹏,尹家保,冯 伟,杨兰兰,宋 娟,王 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30(5): 379-380.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19.05.0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