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20
  

  • 全选
    |
    中枢神经影像学
  • 唐代迪,王春燕,戴应俊,马锦琳,张洪涛,盛复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381-384.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硫化氢气体中毒脑损伤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硫化氢气体中毒脑损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12例硫化氢气体中毒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病变密度、分布的范围以及T2WI、T1WI、DWI、T2-Flair信号特点。结果:无论CT还是MRI脑内病灶都表现为多发、对称性分布。CT表现为对称性的低密度影,主要分布在基底节、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其中2例患者出现脑水肿,CT表现为广泛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皮髓质分界不清。MRI比CT发现病变的范围更大。病变比较广泛,病变为对称性分布,双侧额顶叶白质、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基底节核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DWI及T2-Flair像呈对称性高信号。仅1例患者病变局限在基底节,表现为尾状核头和豆状核对称性稍长T1长T2信号,T2-Flair像为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CT及MRI影像学表现对硫化氢中毒脑损伤诊断及治疗随访具有重要价值,基底节对称性的CT值密度减低和MRI异常信号,以及广泛性的脑水肿具有特征性表现。
  • 头颈部影像学
  • 韩明丽1,王栋华2,史秋生1,陈红燕2,朱 慧2,杜联芳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385-389.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特征的评分法在腮腺Warthin瘤与混合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40个腮腺Warthin瘤和41个腮腺混合瘤病灶病例资料,选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最大径、纵横比、病灶数、回声均匀性、网状条索、形态、边界、后方回声、囊性变、钙化灶和血流分级等指标,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评分系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评分系统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最大径、纵横比、病灶数、回声均匀性、网状条索、血流分级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性别、年龄、纵横比、回声均匀性、血流分级5个指标为Warthin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每个指标赋予0分或1分建立评分系统,总分0~5分,以≥3分为参数诊断Warthin瘤效能最高,敏感度97.5%,特异度85.36%,准确率91.35%。结论:基于超声特征的评分法评分≥3时,对鉴别腮腺Warthin瘤与混合瘤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宜推广应用。
  • 石太英,尚缜邈,张琪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390-393.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BTN)的近远期疗效及对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5例BTN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46例,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49例,超声引导下MWA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观察观察组术后1、3、6、12、18月疗效;比较2组术前,术后6月TSH、FT3、FT4水平;统计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术后疤痕长度短于常规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结节体积呈显著缩小趋势(P<0.05),结节缩小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术后6月常规组TSH水平升高(P<0.05),FT3、FT4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TSH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FT3、FT4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MWA治疗BTN近远期疗效确切,相较于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疤痕更短、恢复速度更快、对甲状腺功能影响更小,且在减少并发症上具有优势。
  • 刘文华,施 洋,李 敏,耿兴东,任国强,张 衡,唐志洋,蒋 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394-39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血清学及CT影像特征,发现其中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甲状腺手术且术后免疫组化证实为PTC的患者126例,按照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node metastasis,CLNM)分为CLNM阳性组及CLNM阴性组,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血清学及CT影像特征,确定影响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对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结果:65例CLNM阳性组与61例CLNM阴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静脉期CT值、多病灶、微钙化、包膜侵犯和TSH与CLNM相关(P<0.05)。模型优化最终将年龄、癌症部位、静脉期CT值、多病灶、微钙化和包膜侵犯纳入到预测模型。基于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AUC为0.806,特异性为0.705,敏感性为0.769。结论:患者年龄越小、位于中叶、CT值(静脉期)强化低、多病灶、微钙化和包膜侵犯是PT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 乳腺影像学
  • 姜文研1,牛淑娴2,张梦瑶2,崔林鹏2,董 越1,艾 华2,周晓娅3,于 韬1,罗娅红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398-402.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9月—2018年4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提取和筛选乳腺DB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了影像组学诺模图模型,绘制工作特性(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鉴别能力,通过决策曲线(DCA)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诺模图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获得AUC值分别为0.942(敏感性=0.833,特异性=0.928)和0.928(敏感性=0.926,特异性=0.839),DCA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基于DBT影像构建的诺模图模型是作为无创辅助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有效方法。
  • 王 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03-405.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联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US分类)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6例患者共174个肿块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组患者应用SMI联合BI-RADS-US分类检查进行诊断,且均具有最终手术或穿刺而获得的病理结果。结果:利用SMI技术测量乳腺良性肿瘤Alder 0~Ⅲ级分别占88.78%(87/98)、8.16%(8/98)、2.04%(2/98)、1.02%(1/98)、乳腺恶性肿瘤Alder 0~Ⅲ级分别占1.32%(1/76)、9.21%(7/76)、61.84%(47/76)、27.63%(2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RADS-US与SMI联合BI-RADS-U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7.63%、83.67%、61.30%和94.74%、91.84%、86.58%,两者相比,后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联合BI-RADS-US分类与单独应用BI-RADS-US分类相比较,前者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孙 蓉,史发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06-409.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3.0T 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间收治乳腺病变患者依照病理诊断的良恶性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对受试者采用3.0T MR进行检查,绘制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结果: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患者动态增强曲线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患者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曲线分析结果为乳腺良性病变的73例,ADC值分析结果为乳腺良性病变的72例,联合应用分析结果为乳腺良性病变的70例;动态增强曲线与ADC值联合应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0T 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增强曲线或ADC单独应用。
  • 胸部影像学
  • 樊庆勇,郑 旭,季 芳,葛莉萍,郝俊山,牛德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10-413.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臂CT在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准确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理我院介入科2018年2—12月共243例胸部病变C臂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技术成功率、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43例患者共行经皮穿刺活检249次,6例先后行2次活检,技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2.76%。48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总的诊断准确率97.92%(47/48),敏感度97.73%(43/44),特异度100%(4/4)。结论:C臂CT结合了DSA透视和CT两种影像技术的优点,优化了胸部肿瘤穿刺活检的工作流程,使得其在引导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准确度高、并发症少等技术特点,引导穿刺更加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汪国余,王 彬,黄抒佳,徐祖良,吴玉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14-41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发性肺滑膜肉瘤(Primary pulmonary synovial sarcoma,PPSS)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外周型PPSS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点,6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3例进行了薄层重建,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1例,女5例,平均年龄47.2岁,病理证实均为单向型肺滑膜肉瘤;2例单发,4例病灶多发,共计12个病灶,10个呈圆形或类圆形,2个病灶形态不规则;8个病灶边界清,4个边界模糊,侵犯胸壁或胸膜;7个病灶密度不均,内伴液化坏死,不均匀强化,其大小均值约70.3 mm,另5个病灶密度均匀,未见液化坏死区,病灶大小均值约30.8 mm,两组数据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0.05);所有病灶内均未见钙化灶。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病灶实性部分CT值平均约46.8 HU、70.7 HU及93.4 HU;5个病灶内见血管征。4例患者伴有胸水,其中2例胸水密度偏高。1例伴右肺门及食管旁淋巴结增大。结论:外周型PPSS一般病灶较大,肿瘤大时容易液化坏死,实性部分轻中度持续强化改变,胸部增强CT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特别是当肿瘤多发或合并胸腔积液密度增高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 心脏、血管影像学
  • 张 曈,逯雪峰,杨华睿,童明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18-421.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腓肠肌硬度,并探讨SWE在评估CHF患者外周肌肉硬度变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CHF的患者30例作为心衰组,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受检者的腓肠肌外侧头在静息和伸展状态进行SWE检查,获得杨氏模量值及剪切波速度(SWV),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腓肠肌静息状态,两组受检者的杨氏模量值与SWV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当腓肠肌处于伸展状态时,对照组的杨氏模量值与SWV均明显高于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衰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腓肠肌的杨氏模量值及SWV呈显著正相关,即随着LVEF的降低,杨氏模量值及SWV逐渐减小(r=0.719,P<0.001;r=0.744,P<0.001)。结论:SWE是一种非侵入性且具有良好重复性的超声检查技术,可用于评估CHF患者的外周肌肉硬度,进而评估肌肉收缩力,使患者从早期康复锻炼计划中获益,改善肌肉收缩功能。
  • 米 佳,闫 娟,王佳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22-424.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高胆固醇血症对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以及超声在患者心脏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60例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时期60例血清胆固醇水平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两组患者心脏瓣膜是否存在狭窄和反流情况。检测两组患者心脏心室功能参数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eft ventricular peak filling rate,LVPER)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检查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内径和升主动脉内径。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反流(26.7%比8.3%)和狭窄(15.0%比3.3%)以及二尖瓣反流(18.3%比5.0%)和狭窄(11.7%比1.7%)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LVPER((1.71±0.25)比(1.82±0.27))和LVEF((53.36±4.18)%比(55.47±4.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内径((35.37±3.92) mm比(32.17±3.64) mm)和升主动脉内径((34.91±3.71) mm比(31.64±4.52) 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能够对心脏瓣膜和主动脉功能产生影响,超声能够有效对心脏瓣膜和主动脉功能相关的疾病进行检查。
  • 腹部影像学
  • 王世伟1,李金锋2,邹 颖1,李 涛2,罗春材2,黄自立2,李雪萍2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25-428.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双层探测器能谱CT单能级影像对于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单源双层探测器能谱CT对39例怀疑腹部疾病的患者行对比增强检查。以3 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iopamidol(320 mg/mL)60 mL后60 s以能谱CT采集方式行门脉期扫描。原始数据被重建成常规120 kVp的混合能量图像及以能谱为基础的数据,获得40,50,60,70 keV的单能级图像。测量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组以及40,50,60,70 keV的单能级组的图像噪声,门静脉的信噪比(SNR),门静脉与同层竖脊肌相比较的对比噪声比(CNR)。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影像噪声、SNR和CNR,寻找门静脉成像的最佳单能级图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各组之间影像噪声、门静脉的SNR、与竖脊肌相比较的CNR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40 keV组的噪声低于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组,SNR和CNR远远高于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组及其他单能量组。主观评分显示40 keV最佳单能级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质量,两个医师评分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双层探测器能谱CT 40 keV单能级成像显示门脉成像质量最佳。
  • 妇产影像学
  • 胡悦林,高 秋,施 全,王 芮,张明杰,陈 臻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29-433.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及青少年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7例,分析其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27例中内胚窦瘤10例,未成熟畸胎瘤 5例,无性细胞瘤6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5例,双侧卵巢分别为无性细胞瘤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卵巢各种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有其影像及临床特征。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CT及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征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可作出定性诊断。
  • 肌肉骨骼影像学
  • 梁译丹1,李乐义2,潘诗农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34-437.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RI测量腰椎矢状位及轴位参数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我院退变性腰椎不稳170例和170例健康志愿者的MRI资料,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相匹配。于T2WI矢状位MRI图像评估腰骶角大小,于T2WI轴位MRI图像评估黄韧带厚度值、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和小关节退变分级,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腰椎不稳组患者腰骶角、小关节积液宽度分别为((47.92±11.11)°,1.51(0.95,1.93) 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腰椎间盘退变分级(Z=-4.749)及小关节退变分级(Z=-11.40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腰椎不稳组患者黄韧带值为(2.20±1.01) m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不稳与腰骶角大小、小关节积液量宽度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成正相关(r=0.180,P=0.011;r=0.317,P<0.01;r=0.258,P<0.01),与小关节退变分级成负相关(r=-0.619,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与多种MRI参数具有相关性,与小关节积液量宽度成中等相关性,与腰骶角大小及腰椎间盘退变分级成弱相关性,与小关节退变分级成强负相关性。
  • 崔婷婷1,岳云龙1,金延方1,左利利1,任 杰1,李松柏2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38-440.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摘除手术前后受压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TI)相关参数(FA值和ADC值)变化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的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月两次DTI扫描,测量手术前后患侧及健侧神经根FA和ADC值;记录每位患者的病程并分析DTI相关参数和病程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患侧神经根FA值较健侧减低(P=0.000);术后患侧FA值较术前升高(P=0.000)、较健侧仍减低(P=0.038)。术后患侧ADC值低于术前(P=0.019),术前及术后患侧及健侧神经根ADC值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患侧神经根FA值的差值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0.751,P=0.000)。结论:DTI可能是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变的重要工具,对临床可能会具有指导意义。
  • 常 承,彭晓新,程晓光,于爱红,宫丽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41-445.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肋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CT表现,探讨相关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肋骨原发恶性骨肿瘤病例的CT表现,总结肋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软骨肉瘤14例,78.5%发生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表现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或不伴软组织肿块,肿块内见软骨基质钙化,多数无明显强化。浆细胞骨髓瘤4例,表现为单发或者多发溶骨性“穿凿样”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其中2例可见病理性骨折。骨肉瘤3例,表现为溶骨性或混合性骨质破坏,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内见团片状高密度瘤骨。尤文肉瘤2例,表现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 其中1例伴较大的软组织肿块。非霍奇金淋巴瘤、脊索瘤、纤维肉瘤各1例。结论:肋骨原发恶性骨肿瘤发病年龄及病种比较广泛,其中以软骨肉瘤最多见。部分病变都有其典型影像表现,而部分肿瘤影像学无特异性,最终诊断仍需临床、影像、病理三方面结合。
  • 曾令鹏1,罗侃莹2,张 庆1,张 青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46-449.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超级骨显像的病因、影像学特点,以及不同病因组患者年龄、碱性磷酸酶(ALP)、血钙水平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超级骨显像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分为转移组,代谢性骨病患者分为代谢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ALP、血钙水平差异;并依据超级骨显像图像特点不同分为均匀对称性(Ⅰ型)和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2种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超级骨显像的阳性率为0.32%(58/18 406),其中骨转移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均一对称型影像占58.6%(34/58),骨转移患者占Ⅰ型影像的44.8%(26/58),代谢性骨病患者占Ⅰ型影像的13.8%(8/58)。转移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代谢组,ALP水平高于代谢组,而血钙水平代谢组高于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级骨显像病因以骨转移最为常见,骨转移及代谢性骨病均可表现为均匀对称性的超级骨显像特点,年龄、ALP、血钙对鉴别两种病因的超级骨显像有一定的价值。
  • 病例报告
  • 白 洁,刘 玥,张宁宁,温 洋,彭 芸,程 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50-451.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栾泽东,邹艳丽,陈 侃,王好玲,李松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52-453.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周国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53-454.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韩桂芬1,刘记存1,赵 娜2,于宝海1,段丽莎1,谢立远3,史瑞清1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6): 455-456. https://doi.org/10.12117/jccmi.2020.06.0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