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12-20
  

  • 全选
    |
    论著
  • 于同刚;戴嘉中;冯晓源
    . 2003, 14(6): 379-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常规MRI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材料和方法:128例行常规MRI检查,其中5例加做1H-MRS,将肿瘤区与健侧对应部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平扫示:在SE T1WI上,68例(53%)脑膜瘤呈低信号,19例(15%)呈稍低信号,35例(27%)呈等信号,高信号和稍高信号只占6例(5%);在SE T2WI上,高信号脑膜瘤53例(42%),稍高信号26例(20%),等信号31例(24%),稍低信号10例(8%),低信号8例(6%)。注射Gd-DTPA后84例(66%)明显均匀强化,44例(34%)不均匀强化,没有不强化的病例。并且59例(46%)出现脑膜尾征。86例(67%)出现水肿。5例1H-MRS均表现为明显增高的胆碱(Cho)峰, 肌酸(Cr)浓度减低或缺如,NAA峰缺乏,Cho/Cr比值升高,并可出现乳酸峰(Lac)。结论:传统MRI在脑膜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1H-MRS表现,可以提高MRI对脑膜瘤的诊断水平。
  • 吴道珠;金 碧;黄福光;黄品同;杨 琰
    . 2003, 14(6): 383-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乳腺实质性占位中的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血流信号,估测鉴别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0例乳腺肿块的彩色和能量多普勒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分析血流信号在乳腺肿块中的分布位置(分为周边型、中心型、混合型)、形态(分为点状或线条型、分支型、不规则型)及有无穿入血流。结果:在恶性病变中混合型血流为63%,穿入型血流为67%,分支型血流为54%;在良性病变中分别为24%,17%和14%。两组中3种多普勒血流特征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显示乳腺肿块内的血流分布和形态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特征,预测肿瘤恶性的可能。
  • 耿进朝;李明山;金 露;李志伟;张 勇;戴金汉
    . 2003, 14(6): 386-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胸部DR和CT检查对SAR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4~5月137例SARS患者中同时行DR和CT检查的7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70例中65例胸片表现异常,5例表现正常,而CT扫描均表现异常。SARS典型的胸部DR和CT表现为演变迅速的片状阴影、斑片状浸润或云絮状阴影和伴有不规则实变影、磨玻璃影或结节状阴影。病变部位以单侧单叶最多,其次为单侧多叶和双侧多叶。结论:SARS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DR胸片是SAR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当胸片诊断或排除困难时,本院CT室条件具备时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 钟玉敏;朱 铭;孙爱敏;李玉华;高 伟
    . 2003, 14(6): 389-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瘘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肺动静脉瘘分别作了心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及CT检查及心脏超声。结果:9例中6例为局限性的肺动静脉瘘,3例为弥漫性的肺动静脉瘘,3例中2例有肝脏疾病史。结论:肺动静脉瘘心血管造影为主要的诊断手段,但对毛细血管床前型的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诊断有局限性,MRI、CT对局限性的肺动静脉瘘的诊断有帮助,心脏超声有助于毛细血管床前型的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诊断。
  • 俞 波;伍 健;刘菲斯;李先文
    . 2003, 14(6): 392-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进一步探讨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超声探测方法及其超声特征性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每例均于剑突下、心尖、胸骨旁及胸骨上窝等透声窗全面扫查,按顺序分段诊断分析法,判断心脏位置、连接关系及结构畸形,明确异常分流等。结果:超声心动图确诊5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准确率100%。只要对该病提高认识,结合剑下、心尖、胸骨旁、胸骨上等透声窗全面扫查,可发现其特征性超声表现:①肝、门静脉扩张和迂曲;②肝内血流丰富;③剑下主动脉短轴切面可见三条大血管横截面,异位引流的肺静脉位于主动脉前方、下腔静脉左前方,彩色多普勒示其内血流与下腔静脉血流方向相反。结论: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且检查方便,具有无创、经济简便的优点,注意探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为该病的尽早治疗提供明确的诊断。
  • 朱 铭;钟玉敏
    . 2003, 14(6): 395-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磁共振对先心病的诊断价值和实用检查技术。材料与方法:1000例先心病作了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为自旋回波T1WI序列,梯度回波电影序列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结果: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为96.5%,对于心内结构异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为85.6%。结论:磁共振对先心病,特别是伴有心外大血管异常的先心病,复杂先心病和手术后先心病的诊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中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必不可少。
  • 姜晓龙;陈敏华;严 昆;沈 理;戴 莹;高 文
    . 2003, 14(6): 398-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匹配成像新技术,比较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肝占位性病变总计77个病灶中的42个重点进行造影观察。结果:彩超造影前后血流增强程度评价差异显著(P<0.001);实时灰阶造影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率(P<0.001)。本组35例造影前为77个病灶,彩超造影后为77个病灶;而实时灰阶造影后共计发现101个病灶,增加24个(23.8%)。结论:彩超造影可以提高肝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有助于诊断;实时灰阶造影不仅可对肝占位性病变作出定性诊断,还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故灰阶超声造影较彩超造影更为重要。
  • 王晓阳;明 兵;高源统;汪永桢;罗 敏
    . 2003, 14(6): 402-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44例,肠管水肿增厚25例,肠系膜血肿10例,气腹6例,肠壁血肿3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18例,腹腔内脓肿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 黄代娟;张永学;曹国祥
    . 2003, 14(6): 405-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Gates’分析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γ照相机或SPECT测定GFR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人为改变某些因素,观察其对GFR值的影响。结果:身高值变化会引起GFR值反向的差异性变化,而体重值变化,GFR值出现同向的变化(P<0.01);注射前后注射器测量条件不一致,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注射器放置的几何学位置会引起GFR值的偏差,尤其是注射后用错注射器进行测量,GFR值会出现明显的误差(P<0.01);注射时显像剂血管外渗漏,导致进入体内净计数的减低,会造成GFR值增高;图像处理时本底感兴趣区(ROI)位置对结果影响较大,其中位于外上方或内下方,所得GFR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用Gates’分析法测定GFR值的整个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可影响到最终结果,尤其是药物注射的质量和本底ROI的选择,对GFR的测定值有着明显的影响,规范的操作才能获得较为准确可信的GFR值。
  • 病例报告
  • 唐 军;闫素华
    . 2003, 14(6): 408-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牛玉军;陈荣霞;谷 娜;吴凤霞;杨晓军;何翠菊
    . 2003, 14(6): 409-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输尿管囊肿患者进行了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超声(US)、膀胱造影、CT及MRI检查并结合膀胱镜、临床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18例输尿管囊肿患者术前均作出了正确影像诊断及分型,US、IVP及膀胱镜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对输尿管囊肿具有很高的诊断效果和价值。

  • 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江金带;李志铭
    . 2003, 14(6): 413-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盆腔血管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0例盆腔血管行SCTA及三维重建(5例肾移植术后,3例盆腔肿瘤术后,1例右髂总动脉血管吻合术后,1例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多发动脉瘤),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5例肾移植术后,4例SSD显示髂外动脉从其起始处缺失及其侧支循环血管,1例显示髂外动脉与肾移植血管吻合口处巨大动脉瘤,2例同时显示下腔静脉、双髂总静脉、髂内外静脉及其分支。3例盆腔肿瘤术后SSD及MIP成像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及其大分支、双侧股动脉上部大小形态,未见狭窄、阻塞。1例右髂总动脉血管吻合术后SSD显示右侧髂总动脉血管吻合处表面稍变形。1例SSD成像显示腹主动脉下段,左侧髂总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多发动脉瘤。结论:SCTA及三维重建是诊断与评价盆腔大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对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了解盆腔血管情况有重要临床意义。

  • 王绍武;薛彩霞;贾飞鸽;宁殿秀;王克礼
    . 2003, 14(6): 416-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软组织肿瘤26例(良性15例,恶性11例)行MSCT灌注成像,用CT Perfusion 2软件分析灌注参数BV、BF、MTT、PS。结果:MSCT灌注成像结果,11例恶性肿瘤BF平均值为14.98±14.49,15例良性肿瘤BF平均值为1.98±1.19;PS平均值恶性肿瘤为14.64±1.89,良性肿瘤为2.40±0.38。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BF、PS值差异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BV、MTT值差异统计学上则无显著性(P>0.05)。MSCT灌注成像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0.9%(10?蛐11),特异度为86.7%(13?蛐15),准确度为88.5%(23?蛐26),阳性预测值为83.3%(10?蛐12),阴性预测值为92.9%(13?蛐14)。结论:MSCT灌注参数有助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 郑贤应;慕容慎行;李银官;倪希和;曹代荣;方哲明
    . 2003, 14(6): 420-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肌肉疾病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骨盆、双侧大腿及双侧小腿肌肉,对5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肌肉疾病患者及4例健康人行MRI检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31例,其中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型PMD,DMD)16例,肢带型PMD 5例,面肩肱型PMD 10例;多发性肌炎(PM)9例;脂质沉积性肌病(LSM)9例;神经源性肌病4例。结果:全部DMD、肢带型PMD及神经源性肌病患者的受累肌肉均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面肩肱型PMD、PM与LSM的受累肌肉表现为两种信号改变:一种为长T1、长T2信号,另一种为短T1、长T2信号。结论:各型神经肌肉疾病具有不同MRI表现;MRI能为临床在肌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中提供客观的资料,并能为临床选取准确的活检部位提供定位。

  • 雷新玮;尹建忠;倪红艳;祁 吉
    . 2003, 14(6): 424-4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不同MR序列对膝关节软骨病变的检出与病理进行对照比较,总结适于软骨退变的MR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选择尸体膝关节9只,采用7种不同的序列进行扫描,即:FS 3D FAST、FS 3D RF-spoiled FAST、3D FAST、3D RF-spoiled FAST、SE T1WI、SE T2WI、SE PDWI。将各序列发现的病变数目及分级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S 3D FAST及FS 3D RF-spoiled FAST发现病变的敏感度为92%和95%,均优于其它MR序列,统计学结果显示与其它各序列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这两个序列的扫描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FS 3D FAST及FS 3D RF-spoiled FAST序列是发现软骨病变的敏感序列。

  • 孙立军;张学昕;白洪涛;贺洪德;余厚军;牟轩沁;李敬邦
    . 2003, 14(6): 425-4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确定旋转DSA任意一帧图像投照角度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通过模型试验获得旋转血管造影数次旋转的有关数据,采用数据拟合方法得到描述X线机旋转规律近似的数学表达式。使用可编程手持器实现旋转DSA任意一帧图像投照角度的实时计算。结果:所有24例旋转DSA中,可编程手持计算器均可立即计算出每一个感兴趣图像的投照角度。通过计算获得的图像与旋转DSA相对应的图像相比较,两者在显示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分布以及异常分流、病变的供血状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实时确定旋转DSA任意一帧图像投照角度,为安全、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 郑敏文;孙立军;宦 怡;葛雅丽;石明国;白桂琴;赵宏亮;李 剑
    . 2003, 14(6): 428-4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扫描和三维成像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可疑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电子束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和三维重建成像。三维重建方法主要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和容积再现法(VR)。结果: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正常5例,其中1例为正常胫后动脉受肿瘤压迫而致狭窄症状。外伤致假性动脉瘤1例, MIP、CPR及VR法均可显示髂外动脉至踝以上下肢动脉主干,MIP与CPR成像最清晰,VR成像血管边缘欠清晰,可夸大狭窄的程度。结论:电子束CT是快速、无创的下肢动脉疾病检查方法,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和应用前景。限度是空间分辨率低,对三级以下分支血管显示欠佳和扫描长度受限制。

  • 病例报告
  • 王志兰
    . 2003, 14(6): 431-4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张凯军;张永学;安 锐;高再荣;黄代娟
    . 2003, 14(6): 432-4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说明炎症相关小分子肽作为炎症显像剂的优越性,以获得一种有效的和有发展潜力的炎症显像剂。方法:应用核素99mTc标记抗体(IgG)和小分子炎症相关肽(peptide related to inflammation,PRI)在大鼠炎症模型的体内生物分布和兔炎症模型显像的比较研究。结果: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表明99mTc-PRI的靶/肌肉和靶/血液比值高于99mTc-IgG,在肝脾聚集比99mTc-IgG少。血液清除快,肠腔聚集少。在兔炎症模型显像研究表明,99mTc-PRI的靶/非靶比值高于99mTc-IgG,而且30~60min就能使炎症病灶显像,1小时能使炎症灶清晰显像。结论:目前,小分子肽类的炎症显像剂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显像剂,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 专题讲座
  • 程晓光;屈 辉;王云钊
    . 2003, 14(6): 440-4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彭东红;马 捷;王国红;潘 晖
    . 2003, 14(6): 44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贾志新;王全师;吴湖炳
    . 2003, 14(6): 445-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马灵芝
    . 2003, 14(6): 447-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泽惠;唐石初;刘世平;杨通明;彭季兰;秦 昂
    . 2003, 14(6): 449-4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陈宗雄;徐 皓;徐天南;游 杰
    . 2003, 14(6): 451-4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杨德秀
    . 2003, 14(6): 452-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正奎;李 鹏;苟万明;陈筱贤
    . 2003, 14(6): 454-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