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5-09-20
  

  • 全选
    |
    论著
  • 何 杰;刘怀军;黄勃源;池 琛
    . 2005, 16(9): 481-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不同测量者用不同大小的兴趣区测量正常人脑组织不同解剖部位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60例MR检查正常的健康自愿者行弥散加权成像。两个测量者分别用两个兴趣区[(15±3)mm2和(35±4)mm2]在ADC图上测量脑内不同解剖部位(半卵圆中心、额叶白质、尾状核头、壳核、丘脑、胼胝体膝、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桥脑及侧脑室体部)的ADC值。结果:脑实质的平均ADC值范围为(0.668±0.06)×10-3~(0.803±0.02)×10-3mm2/s,侧脑室体部的平均ADC值为(2.968±0.05)×10-3mm2/s。不同测量者之间在半卵圆中心、额叶白质、胼胝体膝、内囊后肢、桥脑测得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对胼胝体膝、内囊后肢、桥脑不同兴趣区的ADC值测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由于不同测量者和不同兴趣区对脑内一些结构的ADC值测量的差异性,对脑内某些区域用ADC值评价病理改变并不可靠。
  • 董海波;徐海东;张玉琴;俞 伉;任 峰;张信忠;王毅力;沈天真
    . 2005, 16(9): 484-4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弥散加权MRI(DW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准确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超急性脑梗死且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行急诊MRI和DWI检查。分析DWI诊断和最终临床诊断的相符性,比较DWI和常规MRI对超急性脑梗死敏感性和特异性、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20例,与最终临床诊断均符合。DWI所见高信号区域在CT/MRI随访中均有脑梗死灶。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MRI的敏感性为20%,特异性为100%;超急性脑梗死DWI信号上升,ADC值下降(P<0.001)。结论:DWI可作为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要指标。
  • 杨艳梅;王永生;贾秀川;李彩英;王文燕
    . 2005, 16(9): 487-4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总结肝性脑病患者脑MRI的信号特点。方法:应用Toshiba VISART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18例慢性肝病患者行颅脑T1WI、T2WI扫描,部分病例行FE序列成像。结果:18例慢性肝病患者颅脑MR成像阳性者12例。肝性脑病患者脑MRI检查可出现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基底节(主要是苍白球)、大脑脚异常信号,T1WI为高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FE序列为黑色信号。结论:MRI能够反应肝性脑病的信号特点,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 李新华;郭永飞;姜国华;黄穗颜;王淑清
    . 2005, 16(9): 489-4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CT在诊断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病例的临床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为最常见出血部位,其次为硬膜下、脑实质及脑室,脑室内出血可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脑缺氧缺血性病变为本病常见改变,可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梗死。结论:CT能快速准确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并能显示脑缺氧缺血性病变、脑水肿、脑梗死等并发症,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
  • 陈 跃;黄占文;陈礼刚;刘 科;谭蓓蓓
    . 2005, 16(9): 492-4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局部脑血流(rCBF)表现,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141例海洛因依赖者静脉注射99mTc-ECD 740MBq,30min后行局部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结果:141例海洛因依赖者136例(96.5%)见rCBF减低。46例(33%)显示1处rCBF减低,68例(48%)为同时存在2处rCBF减低,17例(12%)为同时存在3处rCBF减低,3例(2.1%)为同时存在4处rCBF减低,2例(1.4%)为同时存在5处rCBF减低。海洛因依赖者rCBF减低主要见于顶叶、额叶、枕叶和颞叶。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可能存在顶叶、额叶和颞叶功能低下,rCBF检测对海洛因依赖有诊断价值。
  • 刘 辉;梁长虹;黄 飚;唐向周;黄美萍
    . 2005, 16(9): 494-4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SCTA MIP及VR重建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检出斑块内溃疡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病人(男18例,女3例,年龄38~90岁,平均68.9岁)共42支颈动脉分别行血管造影及MSCTA检查。在工作站行双侧颈动脉MIP及透明化VR重建,在显示不规则斑块和斑块内溃疡的能力上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R显示不规则斑块最多,能显示所有血管造影、MIP图像表现为不规则斑块的血管。VR观察到7支血管7个溃疡;MIP显示其中6个,另1个由于钙化遮盖,MIP图像上未见显示;血管造影仅显示其中的5个。结论:MSCTA VR重建,在发现不规则斑块和检出斑块内溃疡的能力上,较血管造影更有优势;而MIP由于有钙化影响,没有较血管造影更有优势。
  • 王 颖;李志钊;彭 唏
    . 2005, 16(9): 497-5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muscular type myasthenia gravis,o-MG)的胸腺变化特点。方法:对正在接受治疗的儿童o-MG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14岁),进行胸腺MRI扫描,其中15例(男7例,女8例)行增强扫描,对照组为相同年龄段无重症肌无力?穴n-MG?雪30例(男13例,女17例),分析两组胸腺影像学变化。结果:①胸腺增大:o-MG组44例(73.33%),对照组0例。②胸腺脂肪变:o-MG组11例(18.33%),对照组4例(13.33%)。③胸腺占位性病灶:o-MG组1例(1.66%),对照组0例。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④o-MG组胸腺增大程度以及胸腺结节灶与临床症状的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胸腺增大是儿童o-MG患者常见和主要的MRI征象;胸腺肿瘤与胸腺脂肪变罕见。MRI检查能显示胸腺变化的相关信息。
  • 姚秀忠;陈世勇;赖清泉;李建南;卢文乾;李伟程;吴 宏
    . 2005, 16(9): 501-5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场对比增强磁化传递成像(MTI)在肺癌脑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含89个病灶)进行SE-TIWI检查后,注射造影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然后依次进行SE-T1WI和SE-MTI扫描。通过比较对比度/噪声比(C/Ns值),对SE-T1WI和SE-MTI的影像结果进行评估,对两种增强序列所显示的转移灶数量进行对照。结果:所有对比增强SE-MTI图像C/Ns值(35.7713±11.19)比SE-T1WI对比增强图像的C/Ns值(20.9036±11.55)高,t=-4.624,P<0.001。对比增强SE-MTI序列比SE-T1WI对比增强能显示更多的转移灶数目(26个),χ2=10.1318,P<0.005。结论:增强SE-MTI在显示肺癌脑转移灶较SE-T1WI增强更敏感、C/Ns值更高、检出率高,应作为脑内转移灶的常规序列。
  • 张文华;夏稻子;张宇虹;林 萍;高 林;礼广森;由 悦;武 俊
    . 2005, 16(9): 505-5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同时合并冠心病患者176例,均经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左室可发生不同构型变化,并且不同的左室构型其冠心病的并发率不同,其中左室向心性对称肥厚并发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结论:左室向心性对称肥厚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 刘 健;黄道中;胡道予;周元媛;刘松兰
    . 2005, 16(9): 508-5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疗效的价值。方法:对51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术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二维超声观察肿瘤大小及内部回声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肿瘤血供情况及脉冲多普勒(PW)记录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TACE术后大多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肿瘤血供明显减少(P<0.001),其血供减少程度与肿瘤缩小程度呈正相关(r=0.757,P<0.001)。肝动脉峰值流速明显下降,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P<0.001)。结论:多普勒超声能客观判断肿瘤大小及血流灌注状态,是目前检验肝癌TACE术后效果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 病例报告
  • 李玉清;何海潮;丁建平;王 溱
    . 2005, 16(9): 511-5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何志兵;周 州
    . 2005, 16(9): 512-5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和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上尿路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比较B超(B-US)、静脉肾盂造影(IVP)、CT和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对上尿路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作用。结果:B-US、IVP、CT和MRU对上尿路梗阻定位正确率分别为65.8%,88.6%,85.7%和92.9%,4项联合检查定位正确率为100%。定性正确率分别为68.3%,71.4%,87.3%和91.1%,4项联合检查定性正确率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尿路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起重要作用,4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注意联合检查方法的应用。
  • 丁明辉;刘 炯;张宝牛;梁宏伟
    . 2005, 16(9): 515-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2例患者均行常规全身骨显像及局部骨关节静态及断层显像。结果:122例患者中骨显像阳性90例,阳性率73.7%,骨肿瘤16例,阳性率1.1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刘 明;王秋艳;张永平;朱锦勇;陈 挺;张 菁
    . 2005, 16(9): 517-5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螺旋CT定性、定量分析髋关节发育不全(DDH)患儿Salter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变化。材料及方法:临床及骨盆平片诊断为DDH并行Salter手术的患儿44例,比较其术前及术后半年股骨颈前倾角、髋臼前倾角及轴向髋臼指数等CT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应用3D表面遮盖技术了解手术前后髋臼的股骨头覆盖情况。结果:应用SAS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股骨颈前倾角差值有显著意义,髋臼前倾角差值有明显的显著意义,轴向髋臼指数无显著意义。结论:CT能定性、定量地显示DDH患髋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为观察手术疗效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 综述
  • 原珍团;余建群
    . 2005, 16(9): 520-5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王晓峰;丁世斌;李松柏
    . 2005, 16(9): 524-5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许崇永;赵雅萍;程建敏;赵志光;虞志康
    . 2005, 16(9): 525-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新茹;穆世刚;郭凤贤;周木兰
    . 2005, 16(9): 527-5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曹殿波;张鹏国;王继萍;王大伟
    . 2005, 16(9): 528-5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钟 平;王 涵;张学敏;刘忠厚
    . 2005, 16(9): 531-5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纪建松;赵中伟;卢陈英;王祖飞;徐 民
    . 2005, 16(9): 533-5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继萍;孙晓艳;张秀梅
    . 2005, 16(9): 534-5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尹红军;翟 波
    . 2005, 16(9): 536-5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周 勇
    . 2005, 16(9): 537-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莉霞
    . 2005, 16(9): 538-5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杨会霞;刘军英
    . 2005, 16(9): 539-5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宁 朋;朱海东
    . 2005, 16(9): 540-5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