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20
  

  • 全选
    |
    论著
  • 史瑞华;漆剑频;王承缘
    . 2005, 16(2): 6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MRI扩散张量成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转移瘤及脑脓肿共46例。行常规MRI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病变及周围白质的FA值。结果:正常白质纤维在FA图上表现为高信号。肿瘤多呈低信号。在肿瘤存在时,周围白质纤维可表现为受推压移位或浸润破坏,破坏后FA值降低,表现为低信号。脓肿多呈低信号,其内部若有尚未破坏的白质纤维存在,可呈高信号。这些表现在常规MRI图像上均未清楚显示。结论:DTI可清楚显示占位性病变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 邓怀福;胡 平;陈 萍
    . 2005, 16(2): 64-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纹状体对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浓度与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的关系,从影像学上对PD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方法:对51例PD患者以及15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行99Tcm-TRODAT-1 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双侧纹状体与小脑的特异性放射性比值(ST/CB)及两侧纹状体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的不对称指数(AIPD、AICON),同时对PD患者进行UPDRS评分和Hoehn-Yahr分级。结果:PD患者双侧ST/CB值与UPDRS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以及Hoehn-Yahr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D患者两侧纹状体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的不对称指数与PD病情呈负相关。结论:PD患者双侧纹状体对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浓度与UPDRS评分以及Hoehn-Yahr分级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够监测PD的病情,反映PD病情的严重程度。
  • 董 伟;周怀琪;郭顺林;王文辉
    . 2005, 16(2): 67-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不同缺血时间兔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内动脉后造影,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选择性栓塞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按缺血时间不同分为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5个亚组,确认兔急性脑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后对缺血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P-选择素表达的动态变化。对照组手术步骤同上,仅予以造影观察血管是否通畅。结果:对照组兔脑组织微血管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缺血1小时组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开始表达[阳性血管数(55±18)条],1小时、3小时及6小时组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逐渐升高,各组间阳性血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6小时组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到高峰?眼阳性血管数(417±28)条?演并持续到24小时?眼阳性血管数(428±62)条?演,6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组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1小时、3小时及6小时组各组间缺血侧皮质P-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髓质(P<0.05),而12小时、24小时组皮质与髓质P-选择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侧大脑半球(非缺血侧)缺血1小时、3小时均未见P-选择素表达,而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可见有少量P-选择素表达[阳性血管数分别为(34±12)条、(52±13)条、(51±16)条]。结论:通过缺血脑组织微血管P-选择素表达的观察,推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潜在的动脉内溶栓时间窗在6小时以内。
  • 赵雪梅;耿进朝;崔 斌;周玉荣;马 民
    . 2005, 16(2): 71-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讨论乳腺癌X线征象与其病理类型的关系,进而推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分析56例经钼靶摄影及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并记录各病例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类型。结果:发病部位在外上象限较多见,占50.0%。56例乳腺癌X线片显示肿块占76.78%,簇样钙化占51.78%,片状致密影及结构紊乱占21.43%。浸润性导管癌发病率最高,占62.5%,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占10.7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X线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对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意义。
  • 杨丽萍
    . 2005, 16(2): 75-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胶原病致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的病理演变、影像特点及影像诊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本组胶原性疾病共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0~72岁。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类风湿、风湿性病变4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2例,皮肌炎2例。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10例做了肺功能检查,13例均做了X线及CT或HRCT检查。结果:胶原性疾病引起机体组织的粘液性水肿、炎性坏死、类纤维蛋白变性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致广泛的弥漫性肺间质病变。表现为磨玻璃样、片状浸润状、网状、结节状、蜂窝状改变,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结论:胶原性疾病可导致弥漫性肺间质病变。X线、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HRCT的应用为间质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变定位、引导肺活检、动态随访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 杨志杰;张 蕊;付 鹏
    . 2005, 16(2): 78-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胺碘酮致肺损伤肺的99Tcm-HMPAO摄取程度及其异常摄取机理。方法:18只哈白兔随机分成A、B、C 3组,每天分别给予10mg/kg(A组)、50mg/kg(B组)、150mg/kg(C组)的胺碘酮。服药前及服药后1周、2周、3周、4周均行99Tcm-HMPAO SPECT前位静态显像,在右肺中叶(R)和右上肢(B)绘制大小为7×5像素的感兴趣区,计算R/B,结果以x±s表示,同时经耳缘静脉采血2ml,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中内皮素含量。C组服药后2周,A、B组服药后4周将哈白兔全部处死,取肺组织做光、电镜检查。结果:A、B组3周后、C组1周后肺摄取99Tcm-HMPAO的程度与服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内皮素的含量不同剂量组在不同时间与服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肺组织呈典型间质性肺炎改变,电镜下显示内皮细胞胞浆有水肿性改变。结论:99Tcm-HMPAO肺显像能早期诊断胺碘酮所致的肺损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99Tcm-HMPAO异常聚集的主要部位。
  • 李家梅;杨春波;赵兴圣;刘 静;罗惠光
    . 2005, 16(2): 8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影像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L,其中男3例,女8例,平均48岁。将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SHL多好发于女性,影像表现是孤立肿块,轮廓清楚,边缘光滑整齐,有时可见小的钙化和孤立性淋巴结肿大及纵隔向患侧移位。“含气新月征”具有特征性,但不常见,可见界限清楚的高密度和低密度区,高密度区强化显著,低密度囊变区无强化。并见增粗迂曲的肺门血管与病灶相连。结论:胸部平片和CT平扫仅能做出定性诊断,增强扫描尤其是薄层双期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 曹兵生;盛 林;董宝玮;梁 萍;番进勇
    . 2005, 16(2): 86-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对肾脏体积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三维及二维超声经皮测量21枚活体肾脏体积(新西兰大白兔2只,成年杂种犬5只,小型香猪2头,拟切除移植肾3例)。移植肾和动物的肾剖腹后摘除通过水置换法测量体积。结果:三维超声和二维超声测量肾脏体积的准确率分别为97.36%和93.87%,与实际体积相比,三维超声测量值(r=0.9948,P=0.000)较二维超声测量值(r=0.9610,P=0.000)的一致性好。三维超声和二维超声测量的系统偏倚分别为0.75ml和1.67ml,一致性范围分别为-3.66~5.11ml和-8.15~10.79ml。结论:三维超声对肾脏体积的测量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张 雷;陈丽英;郭启勇
    . 2005, 16(2):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4例确诊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患儿,均行影像学检查,结合文献讨论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结果:14例患儿均见肾上腺带样增粗增大,密度均匀,2例见结节样改变,CT增强可见明显强化。MR信号与肝、脾信号区别明显而易于辨别。结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影像学上可见到肾上腺明显增大,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诊断,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更多信息。
  • 刘文源;潘诗农;杨本强;吴振华;周丽娟
    . 2005, 16(2): 9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模型不同时期的股骨头MR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方法:2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周、4周、6周、8周以相同方法行MR常规及Gd-DTPA灌注增强扫描,绘出股骨头的时间-信号强度变化动态曲线,分析股骨头不同阶段骨髓信号强度变化的情况。处死后取材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及电镜超微结构分析。结果:早期激素性ANFH血流灌注初期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小,且灌注的强度逐渐下降(P<0.01)。相应的骨小梁空虚骨陷窝数逐渐增多(P<0.01)。结论:股骨头部各种细胞的脂肪变性与坏死是激素性ANFH的早期病理改变,应用快速MR动态增强技术能够检查股骨头的血流灌注情况,二者有显著相关。
  • 时惠平;张挽时;宋云龙;鲁晓燕;祝红线;庞嘉喜
    . 2005, 16(2): 97-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 MRI征象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所有病例均见胸段髓外硬膜下串珠状或虫蚀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串珠状强化,脊髓内有不同程度长T1长T2信号。结论:MRI可根据脊髓外硬膜下流空信号明确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增强扫描对显示畸形血管有帮助。
  • 邹荣莉;邱英武;马阔里
    . 2005, 16(2): 100-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超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观察42例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检查腹、盆腔脏器、肝门、脾门、胰周、肠袢及肠系膜等部位,了解病变的范围及对脏器的挤压、浸润及有无胸、腹水等。结果:淋巴结受侵27例,胃肠受侵3例,合并肝脾受侵16例,肝门及第二肝门处、肾门及血管周围淋巴结受侵肿大2例,继发布卡综合征1例,原发腹膜后恶性淋巴瘤1例,涎腺受侵6例?熏 皮肤受侵2例?熏 合并胸、腹水各2例。结论:超声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中可显示表浅部位、盆、腹腔,腹膜后大血管周围一区或多区的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和范围,如侵犯结外组织和器官,亦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对周围组织的挤压、移位征象,是否包围血管、有无胸、腹水,而CDFI及CDE在一般情况下可显示病变区彩色血流异常增多。
  • 白静慧;陆恩祥;郑熙文;洪林巍
    . 2005, 16(2): 103-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腹部超声证实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与腹部疾病具有相关性。方法:对100例经超声诊断的下肢DVT患者,应用追踪探查方法,对DVT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寻找是否存在导致DVT的腹部原因。结果:100例DVT患者中恶性肿瘤9例(9%),良性肿瘤2例(2%),先天性髂静脉受压4例(4%),下腔静脉先天畸形1例(1%),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盆腔漏液1例(1%)。结论:部分DVT是由腹部疾病引起,而此类腹部疾病大多可由超声诊断,应用腹部超声追踪导致下肢DVT形成的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综述
  • 许庆刚;伍建林
    . 2005, 16(2): 106-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胡 奕;郭启勇;陈丽英
    . 2005, 16(2): 109-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摘要
  • 马小卿;谢玉娴;秦 平
    . 2005, 16(2): 112-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许崇永;赵雅萍;黄 磊;程建敏;虞志康
    . 2005, 16(2):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晓枫;张立娜;黎 庶;金安玉
    . 2005, 16(2): 115-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王美豪;袁湘芝;黄杨见;李建策
    . 2005, 16(2): 117-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刘 杰;李亚明;杨 辉
    . 2005, 16(2): 118-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徐玉琴;陈建国;朱皓皞
    . 2005, 16(2): 119-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艳丽;许孟君;周水添
    . 2005, 16(2): 120-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