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0
  

  • 全选
    |
    论著
  • 宋建勋;鲁虹霞;何 宁;位春萍;吕维平
    . 2007, 18(6): 381-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51例动脉瘤患者中同时行3D CE-MRA、三维时间飞越法MR血管造影(3D TOF-MRA)检查的27例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经DSA检查确诊。比较3D CE-MRA和3D TOF-MRA在显示动脉瘤及动脉瘤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瘤腔血栓能力上的优劣。结果:27例患者检出29个动脉瘤,3D CE-MRA和3D TOF-MRA的敏感性分别是100%(29/29),86%(25/29)。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形状及载瘤血管的显示上3D CE-MRA优于3D TOF-MRA(P<0.01),瘤腔血栓的显示上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3D 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 周俊林;何 宁;刘建莉;位春萍;陈瑞萍
    . 2007, 18(6): 384-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CT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5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及MRV表现。结果:15例血栓位于上矢状窦,8例位于下矢状窦和直窦,7例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为多窦受累,7例患者伴有皮质引流静脉及脑深部大静脉受累;10例急性病例,CT见直接和/或间接征象;MRI示32例典型病例表现为脑静脉窦内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MRV示受累静脉窦全程或节段性闭塞。结论:对急性CVST,头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而对于亚急性和慢性者,常规MRI及MRV的表现具有特征性,其是诊断CVST可靠的手段。
  • 杨子江;汪 林
    . 2007, 18(6): 387-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9.6岁。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30个病灶,其MRI表现具有如下特点:①病灶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单发或多发,境界清晰。②轻中度瘤周水肿,并可见“火焰样”特征性水肿。③增强后病灶多明显均匀强化;“缺口征”、“尖角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结论:传统MRI在PCNSL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陶 鑫;赵志梅;赵 润;蒋 炜;邹晓刚;郁明姬
    . 2007, 18(6): 390-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37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HRCT征象,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意义。材料和方法:对3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行常规和对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分析总结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并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另随机选择同时期的周围型肺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肺炎性假瘤多位于两肺下叶,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病灶密度偏低(平扫CT值15~60HU,平均26.9±13.5HU),与周围型肺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形态以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多见,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可见钙化及多发空洞,边缘呈平直状、周围见毛玻璃样改变及肺门纵隔无淋巴结肿大等征象对本病的CT诊断有意义。结论:肺炎性假瘤的部分HRCT征象能反映其病理特征,全面综合分析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 孙 娜;范金玉;姜 洪
    . 2007, 18(6): 393-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HRCT表现,分析有助诊断的HRCT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孤立结节型18例,其中15例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磨玻璃密度影10例,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影8例,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14例,胸膜凹陷征12例;弥漫型14例,其中均匀实变7例,蜂房征4例,磨玻璃密度8例,支气管气像6例,腺泡样结节6例。结论:HRCT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 唐笑先;原 杰;黄 伟;王 健;赵丽莎;刘兰培
    . 2007, 18(6): 396-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62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SCTCA的完整资料,其中48例与近期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并对64层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了分级评估。结果:562例患者中有48例经CCA证实,48例720个节段中有687个节段可做定量评价,SCTCA发现98个节段有狭窄,CCA发现92个节段有狭窄,SCTCA诊断狭窄的敏感性为94.5%,特异性为98.1%,阳性预测值为88.7%,阴性预测值为99.2%。结论: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徐白萱;尹大一;陈英茂;姚树林;杨自更;田嘉禾
    . 2007, 18(6): 399-4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肝癌FDG摄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获得随诊的肝脏恶性肿瘤28例,18F-FDG PET显像后,在肝内病灶的部位设感兴趣区(ROI),计算出该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UV),分为两种类型:A型:FDG摄取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共20例,其中肝细胞肝癌(HCC)19例,胃类癌肝转移1例。B型:FDG摄取与周围正常组织相近或低于周围正常组织,共8例,其中HCC 6例,HCC肝内多发转移1例,十二指肠类癌肝转移1例。结果:随诊18~84个月(m),A型存活期为20.2±16.8(2~72)m;B型存活期为44.8±19.7(32~84)m,其中肝转移性类癌1例和HCC肝内多发转移1例均仍存活,生存期分别为36m和84m。统计学结果示B型组生存期明显长于A型组。结论:HCC的多样性显像给诊断增加了难度,但同时,摄取等级的不同又与疾病的转归有关,无论是HCC还是转移性肝癌,FDG摄取较低提示疾病预后较好。
  • 吴建伟;高 红;卢光明
    . 2007, 18(6): 401-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MRCR探查肝脏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可行性。方法:19例原位肝脏移植术后3~10月临床怀疑胆管狭窄病人行MRCP检查,其中16例在1周内行ERCP检查确诊,3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随访2月作出最后诊断。MRCP征象与ERCP、临床最终结果对照分析了解MRCP诊断胆管狭窄的价值及局限性。结果:15例病人确诊为胆管狭窄并植入支架,包括1例MRCP正常而ERCP考虑吻合口狭窄,随访半月症状加重也实施支架植入术,其中吻合口狭窄2例,非吻合口狭窄13例。1例供受体胆管不称误诊为吻合口狭窄。3例胆管无狭窄病人诊断为胆管炎。MRCP诊断胆管狭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75%。本组资料显示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酶升高常提示胆管狭窄。结论:MRCP能够正确诊断肝脏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但与ERCP相比由于分辨率较低病变细节不够清晰,往往会夸大狭窄程度,我们认为动态观察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酶、MRCP能够早期作出诊断。
  • 刘宏文;牛玉军;王志铭
    . 2007, 18(6): 405-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输尿管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输尿管癌的MSCTU表现。18例均行MSCT平扫、增强动、静脉期扫描、多次排泄期扫描及薄层重建,且均行MPR、CPR、VR、MIP重组。结果:增强动、静脉期轴位图像及MPR、CPR重组能够清晰显示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CPR通过尿液或造影剂对比,可连续显示整条输尿管及肿块;VR及MIP重组对充盈造影剂的输尿管管腔能很好显示肿块引起的不规则狭窄或截断。结论:MSCTU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显示输尿管癌,并能客观评判双侧肾脏排泄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帮助。
  • 郭宗泽;李光宇;李亚明
    . 2007, 18(6): 408-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评估99Tcm-HMPAO-SPECT影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72例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的病人经作99Tcm-HMPAO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按WHO分类,其中包括33例低级别胶质瘤和39例高级别胶质瘤。使用肿瘤感兴趣区与小脑比值(TCI)半定量损害区99Tcm-HMPAO的摄取。MRI显示的肿瘤增强、坏死和水肿被分为三个等级;损害的99Tcm-HMPAO的摄取指数与其组织学级别和MRI特点的关系被分别评估。结果:在高级别胶质瘤组32.6%的损害显示了高的99Tcm-HMPAO吸收(TCI>1.0),55.8%为低吸收(TCI<0.8),仅11.6%显示了与正常脑组织近似的中度吸收(TCI:0.8~1.0);在低级别胶质瘤组分别为10.3%,27.6%和62.1%,两组间TCI分布的差别是有意义的(P<0.01),同时肿瘤坏死和水肿对99Tcm-HMPAO吸收显示了有意义的影响。结论:与低级别胶质瘤相比,高级别胶质瘤的血流高低变化更为明显,肿瘤的坏死及水肿是导致局部血流降低的主要因素。
  • 徐伟忠
    . 2007, 18(6): 41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组织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方法: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观、二腔观和四腔观,分别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成像离线分析20例正常人和33例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各节段长轴方向的心肌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计算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收缩期各取样点向心尖方向位移(Ds),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肌梗死组左室各心肌节段Vs及Ds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心肌各水平节段平均Vs(mVs)与平均Ds(mDs)较正常人明显下降。用QTVI及TTI测量的左心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mVs及mDs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显著相关,而心尖段的平均mVs及mDs与LVEF无显著相关。结论:QTVI及TTI能准确判断心肌纵向收缩速度和幅度,是无创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定量精确的方法。
  • 张海深;王 勇;钟 涛;王志芳;魏 民;黄平波
    . 2007, 18(6): 415-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癌(LCLC)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CLC 15例的CT表现;10例采用常规CT;5例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15例LCLC均为周围型,肿块多位于肺外围周边部,肿块平均4.5cm×5.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或欠规则形;13例边缘大部分光滑,浅分叶,周边少许小棘状突起,其密度欠均匀;2例边缘光滑,密度均匀;1例肿块内见多发细砂粒样钙化灶;1例形成厚壁空洞;1例形成薄壁空洞,见典型“空气半月征”;9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欠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较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3例MSCT增强后60s肿块边缘及实质内见点状血管样强化;10例纵隔或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肿块侵犯胸膜,2例见胸膜凹陷征;MPR可以准确显示肿块的空间特征,准确了解肿块周围肺野及胸膜的关系。结论:CT特别是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LCL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张佳胤;李 彪;凌丹芸;汤正义;江旭峰;王 超;张立颖;濮鸣芳;田伟家;朱承谟
    . 2007, 18(6): 419-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引起无痛性心肌缺血、甚至导致无痛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本研究探讨了运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CAN患者中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43位2型糖尿病病人,根据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将其分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组(N=8);CAN早期病变组(N=9);CAN确诊组(N=16);CAN严重组(N=10)。所有患者均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201Tl静息-再分布心肌灌注显像。结果:201Tl心肌灌注显像共在55.8%(24/43)的患者中发现有心肌缺血,其中可逆性缺血心肌节段共67个、不可逆性缺血心肌节段共18个。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随着CAN病变严重程度的上升而增高;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共在32.6%(14/43)的患者中发现有心肌缺血。患者ST-T段压低发生率亦随CAN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准确诊断糖尿病患者中由于CAN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其诊断的灵敏度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早期诊断无症状的心肌缺血,为早期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丛 杰;侯 英;韩 冰
    . 2007, 18(6): 423-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和睾丸附件扭转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4例睾丸扭转和37例睾丸附件扭转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 总结二者鉴别诊断要点。结果:睾丸扭转特异性表现为睾丸内血运减少或消失以及睾丸上方无血运高回声团块。睾丸附件扭转超声表现为睾丸与附睾头之间或睾丸旁不均质高回声结节及睾丸、附睾内血运轻度增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和睾丸附件扭转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许东阳;王学梅
    . 2007, 18(6): 425-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彩色超声判断实性浅表软组织肿物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结合新近发展的三维成像、拓宽视野成像技术等观察92例实性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对实性肿物的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均匀度、血流等超声指标进行半定量分级评分并把各分数相加,绘制综合以上各种超声表现判定实性浅表肿物良恶性的ROC曲线,同时计算Youden指数(YI,也称为正确诊断指数)确定最佳诊断点。结果:本组92例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检出率为100%,其中良性肿物72例,恶性肿物20例。ROC曲线下面积(Az)为0.994(P<0.001), Youden指数为10。结论: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尤其是对良恶性判断有很高的准确度,从而对治疗方法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辛 军;李宏利;郭启勇;赵周社;周 佟;李云涛
    . 2007, 18(6): 428-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以离子液体(ionic liquid, IL)作为相转移催化剂(Phase Transfer Catalyst, PTC)合成18F-FDG方法。材料和方法:采用1,3,4,6-四-氧-乙酰基-2-氧-三氟甲磺酰-D-吡喃甘露糖(TATM)作为前体,在不同K2CO3体积、离子液体积、前体量时18F-FDG合成效率及放射化学纯度。结果:采用25mg TATM 在0.2ml K2CO3、0.3ml离子液体体积、0.7ml乙腈时获得最高的合成效率(55%)和放射化学纯度(93%)。结论:以TATM作为前体,采用离子液体作为PTC和适合的溶剂能够获得高的18F-FDG合成效率。
  • 论著摘要
  • 庞尊中
    . 2007, 18(6): 431-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 林;唐建武;林 萍;张文华;由 悦
    . 2007, 18(6): 432-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余卫业;陆普选;朱文科;刘 艳;詹能勇;刘锦清;臧 建;杨根东;叶如馨;苏 坚;蔡力生
    . 2007, 18(6): 434-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树志
    . 2007, 18(6): 437-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东海;黄 进;赵志文;李炳翠;何 宁;周俊林;李 刚
    . 2007, 18(6): 439-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志兵;陈 敏;杨全喜;周 洲;李 光
    . 2007, 18(6): 441-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青松;刘岳峰;张志军;刘占东
    . 2007, 18(6): 44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 刚
    . 2007, 18(6): 446-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丽萍;李雪莱;刘东风
    . 2007, 18(6): 448-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戴国华;李志远;刘振翠
    . 2007, 18(6): 450-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曹劲松;林国成;宋更生
    . 2007, 18(6): 452-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殿波;杜继民;许 兵;孙东杰
    . 2007, 18(6): 453-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蔡 懿;刘 磊;田昭俭;袁利田;刘海涛
    . 2007, 18(6): 454-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常书锋;郑 鲁;楚燕飞;刘 华;刘 妍;张 旋;方丹东;李雅斌
    . 2007, 18(6): 45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